影评|《索尔之子》:不可遗忘的奥斯维辛
- fans1体育迷网LV.连长
- 2017/6/28 14:14:32
- KGB
- 2017/6/28 18:36:16
时间回到去年的戛纳电影节,匈牙利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导演,拉斯洛.杰莱斯,处女作一出手马上就撼动了世界影坛,这部电影就叫《索尔之子》。
电影收到了很高的赞誉,戛纳电影节的评委会大奖,金球奖最佳外语片,以及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都证明它是一部收到了普遍好评的电影。但是与此同时,比起它得到的高分评价,令人意外的是在这种高分背后,却带有一种不冷不热的态度。
2012年的《爱》仅仅是一间屋子里两个老人的故事,但是它极高的口碑助力成就了艺术片的票房成绩
2014年的《修女艾达》是一部黑白片,且没有电影节加声势,可是在波兰创造了极佳的票房佳绩
比起像前几年获得奥斯卡外语片的《爱》,《绝美之城》,格局更宏大的《索尔之子》却实际上更不受欢迎。即使连《修女艾达》这种全程黑白,几乎没有参加主要电影节的电影都比《索尔之子》的话题来得要多。
需要提醒一下的是,这种不受欢迎并不是说电影遭到了恶评,而是观众对它的出现并没有预想的那么受众广。
在2015年,这个反法西斯70周年里,有着奥斯维辛集中营故事,复杂的镜头调度,令人提心吊胆的剧情推进,怎么就这么被冷遇,这实在是让人难以相信的事情。
但要是真的有所不解,大家可以搜一下国内外的影评,稍微细心一点,就能发现这些影评都可以总结成一个词:
“恐怖。”
可是关于二战集中营的电影不都是悲惨,令人战栗的?回想一下我们耳熟能详的二战集中营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美丽人生》,它们虽然很残酷,但是到最后也能变得非常感人,暖心。相反,《索尔之子》走上了与家喻户晓的经典电影截然不同的地方,比起斯皮尔伯格之类主流到最后总是要痛哭流涕的好莱坞风格,它毫不掩饰这种残酷。
不管是《美丽人生》还是《辛德勒的名单》,这类电影总是会有如同小女孩的红外套那样的暖色调出现
索尔是一名匈牙利的焚烧工,被迫工作于奥斯维辛集中营,他们负责焚烧犹太人的尸体。有一天他发现了一个死去的男孩可能是他的儿子,所以他走遍集中营的大道小屋,去找一位犹太教士,为男孩下墓。
本片的第一个镜头,索尔在房外一言不语地看着一批批犹太人被送进集中营,作为特遣队,他跟着他们走入房间内部。德军军官命令这些人脱光衣服,进房间洗澡。而这些充当“中间人”的匈牙利人在洗澡间的大门关上的那一刻,却将所有挂上的衣服扔下。索尔走近大门,门后的声音,从一点点的嘈杂一下子变成了宛如地狱的嚎叫。观众在这10分钟不到的时间里,就已经感受到了这种无法明说的恐惧。而如果大家有关注一下主人公索尔,他没有讲过一句话,只是双眼中有一种深深的疲惫,好像这一切已经变成了习惯。
墙的另一侧,是地狱
在这个镜头中,我们就已经大概知道电影的特点,长镜头,跟拍,还有恐惧。
年轻的导演采用了一种非常刁钻的拍摄方式,即几乎是贴在索尔的脸上来进行这场“集中营之旅”,这种拍摄方式很完美的跳出了已经拍烂了的二战题材,去通过个体来展现集中营的方方面面。而且这种跟拍的方式来进行剧情推进,也大大减弱了集中营的残忍,观众在索尔收尸的时候只能看得见尸体模糊的一点白点(可是,遮遮掩掩的减轻暴行,不是欲盖弥彰给了观众想象更多的恐惧….吗?)。可是必须承认的是,这种贴在人脸上的拍摄,本身就很压抑了,我想这是许多普通观众根本就不想看这部电影的原因。
但比起这种压抑,另外一个问题显得更加严重,为什么男主索尔如此执意地要埋葬这个不是自己的“儿子”?这个问题也是非常多影迷不喜欢这部电影的原因。回想一下索尔为了找一个犹太教士付出了什么代价:背叛了自己的准备逃跑的同伴,将毫无关系的人拉下水,最后,这个所谓的教士还是个假的,最后跟索尔一起被德军枪杀。
也许,这位匈牙利导演是为了传达某种更深的内涵,例如,他用他同伴的口吻来强调:索尔根本就没有儿子,他拿在手上的这具尸体,根本跟他一点关系都没有。这种自掘坟墓的危险做法让人有点意外,也许导演是想要将这个儿子,当作索尔在这个灰暗年代的一丝光明,即使令人困惑,不解,这件事情也要一直做下去。
但很遗憾的是,如果要这样子拍的话,就一定要让观众去“接受”这种动机,才能理解这条贯穿全电影的主线。如果你对这个动机依然不解,那不管是精心的镜头调度,还是直面的恐惧都瞬间化为了一滩散沙,只能够正视到拉斯洛.杰莱斯的野心,却没办法真切地去感受电影的魅力,这也不得不说是《索尔之子》的遗憾之处了。
在结尾的一片森林中,索尔目睹了金发男孩,在他的身前站立着,这个孩子好像不受任何战争的影响,如同神迹一般。索尔在这个时刻,居然笑了,不是那种谨小慎微的笑,而是那种无所拘束的笑,灿烂,充实。
金发男孩跑过小屋,路过德军,然后一头冲向茂密的森林,到一个没有人能找到的地方。他不用在乎自己是犹太人,德国人,还是索尔本身。在金发男孩冲进森林的那一刻,响彻天空的枪响,悲怆而痛心,它好像既表达了索尔美好的梦,又同时用沉重的现实加以打击,在这场“集中营”之旅划上一道残酷的美的弧线,这是我喜欢的一处妙笔。
- 真的好情趣
- 2017/6/28 21:24:43
吃我一记洛阳铲

校园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