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像摄影背后的强势叙事
  • 浏览:3493 评论:14 人

  • 透过解放前后照相馆人像摄影的表情、着装,以及拍摄背景、用光等技术手段的分析讨论,我们可以透析这些人像摄影背后透露出来的强势政治叙事话语。




     按照苏珊.桑塔格的说法,摄影意味着把你自己置于与世界的某种关系中。我们也可以说,照相馆影像也就意味着把自己置于与社会历史的关系之中。




    1960年代,朱光明拍摄的全家福摄影作品。人们脸上都洋溢着单纯、光明的笑容。在中国,上照相馆拍照始终是一件“大事”,充满了仪式感,所以人们都希望拍下自己最快乐最好看的时刻,尤其在1960年代,没有人上照相馆拍照会紧绷着脸,这是商业需要,当然,也有政治需要。




    在政治空气窒息的“文革”年代,一位名叫孙欣的中学女生和她的同学来这里偷偷拍摄各种身份扮演的照片,有拉小提琴、有拿着乒乓球拍冒充运动员的,这成了最兴奋的游戏,照片上的形象寄托了她们在严酷的现实中不可能实现的理想。上图为孙欣和母亲、姐妹的照片。




    1970年代,摄影师吴兆华拍的结婚照场景(上图)已经在着装、表情、审美趣味上恢复了一些1940年代的结婚照意味。




      上海作为中国最早受到英美西风熏陶的地方,上海照相馆发展的历史,凝聚向现代转型的社会文化的要素。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有一些留洋归来的年轻的摄影爱好者,在上海开办了中国人自己的照相馆,如著名的王开照相馆的两位创办者,就是从日本学习了摄影,而日本的摄影也源自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