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验谈 | 位编剧公开了他的13条私人笔记
  • 浏览:1492 评论:13 人

  • 人物塑造,是剧本的灵魂,当编剧埋头修改故事大纲时,目标只有一个:让人物生动、真实、可爱。编剧是如何将一个人物创造出来的呢?

    一位编剧公开了他的13条私人笔记,作为一名演员,咱们不妨也来了解下编剧老师创造人物的过程,以便更好地塑造角色,其实创作本身都有共通性,即以生活本身作为基础和根基。




    1、你怎么看待你的角色

    这是一个首先需要想清楚的问题。你喜欢TA的什么?观众看到了吗?你讨厌他的什么?观众看到了吗?你想抱着什么态度来描述他?目前剧本,是这么写的吗?更直接一点,赤裸裸地问自己:你有真情实感吗?你有把自己代入到人物的内心吗?你爱TA吗?你有被感动吗?这个问题若不想好,十之八九会写偏,会犯文末提到的那个致命错误,把角色不当人看。




    2、逐步了解人物

    深入剧作的过程,就是和角色培养感情,逐步了解TA的过程。一点点揭开TA的生活,并一点点理解TA的心理。

    以我这次写的角色为例(有原型)——起初,我是听闻了他的奇闻异事,被他的无所不能深深震撼。然后我开始好奇,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当我打听到他既有钱,又年轻,却一直恪守单身,我很疑惑,他明明可以过另一种常规意义上潇洒的生活,为什么不呢?

    然后我和他聊天,逐渐理解了他的世界观和思考方式,同时也感知到他内心的障碍所在。我开始矛盾:一方面觉得他自得其乐,其实挺好的,一方面又替他着急,想要帮他走出封闭的生活;我想,这种逐步深入的认知过程也应体现在剧作里,让观众和我一样,对角色好奇、疑惑、理解,最后共鸣。渐渐的,当你对人物了解到一定程度后,你会感觉他就在你面前,你知道TA会怎么做,怎么说。对你而言,TA就是真实存在的,不管有原型与否。你介绍的不是一个虚拟人物,而是一个身边的朋友,




    3、好故事的搬运工

    当我采访角色原型时,发现了不少让人十分意外的真相,细节生动并富有感染力,根本就不是编剧可以凭空想象的。甚至,我认为编剧只是好故事的搬运工。那些不做田野工作的人,把“宝”全押在了自己的才华上。这风险极高,因为天才凤毛麟角。真正的天才编剧,是现实本身。如果没有原型,你可以想象你身边和角色类似的朋友。譬如要写强迫症,就想想自己强迫症朋友会怎么做。




    4、有稳定清晰的世界观

    一般来说,主角的性格和世界观需要鲜明,充满存在感,让观众可以清晰地感知其立场。

    最理想的效果,就是在特定情境下,观众能预判该人物的选择。譬如,杜月笙性格倔强、骄傲,当他面临日军的欺压,以杀身之祸相逼时,我们基本能猜到他不会轻易屈服。此时此刻,戏就产生了——他若不投降,后果会如何呢?如果你设定一个情境(譬如重金诱惑、威胁),却不知道你的人物会如何选择,那就说明他的世界观还不够鲜明。常常问自己,是否能预判角色的选择,是检验角色是否清晰的办法。举一个立场鲜明的最好范例——

    右边那个偏分头的贱人贪财好色、不择手段、忠于冷酷法理;左边这位晨间剧女主角温吞、单纯、善良;他们的理念冲突,撑起了整整两季的故事。强烈推荐《Legal High》。




    5、艰难的选择

    我们都会面临两难的选择,最终的决定,反应了性格和情怀。我们会喜欢电影主角,往往是因为TA会做出我们认同、但是自己做不到的选择。让人物面临两难抉择,是塑造人物的最好方法之一。

    举例:杰克选择牺牲自己,跳下木板,让露丝活下来;《泰坦尼克号》法兰基拔下了氧气管,让麦琪尽早结束痛苦;《百万美元宝贝》两艘船上的人手握引爆装置,只要炸掉另一艘船,就能拯救自己;但他们选择不按下按钮。《黑暗骑士》




    6、细节

    一个巧妙的细节,也许可以事半功倍。某位老师举的例子——《深夜食堂》里,老板脸上有一道疤痕,导演和编剧从未解释过它是如何而来,但是这个细节加强了老板的气场。当老板向食客提出人生建议之时,显得更加值得信赖。试问,如果是一个皮肤吹弹可破的小白脸和你深夜聊人生,你会相信吗?




    7、前史VS性格

    心理学上,喜欢把人们的性格和心结归因到童年;而编剧也喜欢把人物的性格和心结归因到“前史”。这是一种简单的因果逻辑,曾经的某事造就了现在的世界观,以至于有了如此这般的动作和选择。

    这一招很好用,但用多了,容易变成偷懒。也容易使得人物变得过分简单,似乎一件事就可以影响一生,而人物在特定情境下,也就那么一种反应。更有挑战的做法,是只写性格,不设前史。只用此时此刻的言行举止,把人物立起来。(要让故事成立还是需要严密的逻辑的)敢不敢不仰仗逻辑,而考验笔法?




    8、从演员的角度想想看

    如上所述,编剧很容易把故事的逻辑给简化。俯首皆是“由于A,所以B”的设计。但是,听导演说,当演员看到剧本时,他们会从更多维度去思考、感受这个人物,巨细靡遗地提问——TA是什么家庭、有什么爱好、喜欢怎么说话、有什么小动作、谈过几次恋爱、有多少朋友……

    演员需要让自己彻底“进入”角色,体会每个细致入微的情绪,当然就需要了解角色的方方面面。这时候,你发现人物小传派上了用场。虽然诸多细节可能不会写到剧本里,但是可以帮演员完善对人物的想象。




    9、从导演的角度想想看

    有时候看电影,我会去注意人物的不起眼动作——“为什么他要翘二郎腿?”“为什么他站得这么直?”“为什么是先笑一下,然后再扇一巴掌?”

    一般来说,电影中的细节都不是意外或者即兴发挥,而是精心设计过的。那么,导演在现场时,为什么要这么调度?这和人物性格、处境有什么关系?不断自问这些细节问题,可以积沙成塔,完善对于一个场景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