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常识:近代重要导演简述 考生必看
- 幽琳琳LV.连长
- 2016/7/23 16:12:46
一、陈凯歌 :1、简介:陈凯歌,1952年8月12日出生于北京,少年时期经历过文革和插队。1970年,陈凯歌参军,1974年复员转业1976年到北京电影洗印厂工作。1978年,陈凯歌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后任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1984年开始执导影片《黄土地》,影片以“先锋性”的视听语言,带给观众以视觉的冲击力,是第五代电影导演树立与影坛的标志。之后又相继执导了《大阅兵》(1986)、《孩子王》(1987)、《边走边唱》(1991)、《霸王别姬》(1993)、《风月》(1996)、《致命温柔》(2002)、《和你在一起》(2003)、《无极》(2005)、《梅兰芳》(2008)、《赵氏孤儿》(2010)等影片。其中1994年拍摄的影片《霸王别姬》被影评家认为是中国文革后最有艺术价值的一部电影,影片将导演重构历史和反思文化的创作动机予以展现,诠释了中国半个世纪的风雨变换和人生、历史与民族的异化处境。正因此一举拿下第46届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棕榈奖,成为迄今为止唯一获此殊荣的华语电影导演。同时,此部影片是各大艺术院校艺术修养课的必读影片。2、艺术特色:陈凯歌具有着独特艺术风格的导演更是将自己的对于人文精神、对于文化本体的深刻体会潜移默化般的贯穿到其所拍摄的电影中去。陈凯歌导演总是用影片去展现人的复杂性、剖析历史与传统的重负对于人文精神的制约与影响,从而使得影片充满了对更和谐、更明智的人类生存状态的关切与向往,表达强烈的人文意识和美学追求,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沉重而犀利、平和而激越的电影风格。(1)、精英文化的表达:陈凯歌电影中已不再是讲述一个好的故事,而是在简单地故事中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因而受到精英人士的好评,但也在某种程度上与普通观众渐行渐远。像《孩子王》《黄土地》《边走边唱》,展示了特定时期历史的延续性和变革性,把民族生存方式的思索放在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下,理解人生,思考社会。在陈凯歌的前期作品中,以一种批判的眼光观察现代人的精神状态,追溯这种生存状态积淀的文化传统,在理性的审判台上加以拷问。在《黄土地》中,既对电影的本体语言进行了极积的探索和认真的实验,而且也对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以及汉民族的性格进行了深刻反思,它那种崭新的电影语言、以全新的形式进入我们视野。他试图用寓言的形式来探讨在社会过程中个人与命运的关系,揭示一个生活哲理,让我们人生的意义呈现于过程。(2)、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对理性与思想的表达:陈凯歌在电影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物形象,都总是试图以一种高远的视野和深沉的反思,如想更深层次的了解他的电影就要从他电影中的人物与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开始。陈凯歌电影题材很少有关注现实生活,而是会将自己的思想寄寓于电影中的人物身上,并注意塑造不同个性的人物,从而引导观众去寻找个性后面所要表现的隐意,于是从他电影中我们看到了充满理想但并不能救人们于火热之中的顾青,看到了那个在人生舞台上演绎各自命运,引人深思的人生态度的表达,也看到了,为了报仇十年不晚的“英雄”,而这人物总是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引起我们观众对生活对人生的反思,引起我们对于文化、民族精神的思考。(3)、陈凯歌电影作品中的性别气质及其历史构建:从早期的《黄土地》、《大阅兵》到20世纪90年代的《霸王别姬》、《荆轲刺秦王》,再到最近的《无极》、《赵氏孤儿》,“他们”身上体现出的独特气质及其蕴涵的时代特质构成了陈凯歌对不同历史境遇下的人性书写。作品涉及知识分子、军人、戏子、君王、士大夫等,几乎涵盖了男性在不同历史阶段所承担的各种社会角色。他们似乎总是脱不开历史的重负,或忍辱负重、或忧国忧民、从多个层面折射出不同时期人性面临的尴尬。也正是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人物在变化中的“不变”,看到了导演陈凯歌对中国文化建构过程中的思索与反思。

校园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