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影的读书摘要(七)——电影的分析
  • 浏览:904 评论:0 人

  • (转载)
    ■ 为什么要写这个电影读书摘要的系列呢?
    一直喜欢看电影,光影碟也应该有几千张吧,为了逼自己尽量多的看这些影碟,计划:先写奥斯卡系列的电影观后感,然后再按不同的专题分别写。这样既可以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也可以把那些影碟看完,还可以积攒一些电影资料。实际写了十几届之后便感到了有学习理论的必要。看了一本关于电影欣赏的书,一下子就受伤了。按人家的说法我们这些个说法和写法基本上就属于街谈巷议的水平和层次。回忆以往记忆中的电影欣赏:电影欣赏是作为审美主体的观众,通过对电影作品中的银幕形象的直接感受和审美判断,获得客观世界的认识和美感享受。掌握电影文化知识是电影欣赏的必要前提;电影欣赏应当遵循艺术的一般规律,对影片的内容与形式、整体与部分和思想与艺术的有机统一进行总体的把握;电影欣赏更应该遵循电影的特殊规律,如物质手段的综合性规律、时空结合的规律、视觉听觉相结合的感受方式规律。坚持这些基本原则就可以很好的欣赏电影了吗?实际看还是远远不够的。
    以下是我看那本书的摘要:
    ■《电影的读解》(修订版)颜纯钧著,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年出版
    序论
    电影欣赏的前提是电影的读解。所谓的读解就是电影的分析。电影的分析是制作的逆向。分析不是分解,分析有自己的目的,不是为了分解而分解。分析与综合的辩证关系。
    影片的分析
    看了《英雄》,克林顿说一夜情最好不要闹出人命;布什说弓箭也是大规模杀伤武器严禁扩散;欧洲人说要去学中国功夫;美国人说要去中国旅游;印度人说中国至少比我们落后五十年……这些评论的特点是:1、首先把自己的价值取向和影片联系起来;2、这些评论都和对影片本身的认识无关;3、都是个别的抽取而不是整体的观照。当人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时,这种对影片的观感也不能没有对影片的分析作为前提,但这种分析却不是有价值来进一步讨论的影片分析,因为他们都不是名副其实地对影片本身的分析。这样的分析属于街谈巷议之列,虽然不见得没有真知灼见、思想闪光,但明眼人一看都知道,他不大可能出自有专业分析能力的人士之手。
    分析的目的
    ****对《武训传》的分析是政治分析;詹姆逊对《秃鹰的三天》的分析是文化分析;格林斯坦对《野草莓》的分析是心理分析;刘小枫对《红色》的分析是宗教分析……这些分析的共同点是:1、影片 只是认识的对象而不是审美的对象;2、分析者各取所需但绝不是艺术的方面;3、影片成了真正的案例和资料。这都不是名副其实的影片分析,因为他们都不是为了认识作为一种艺术的影片所进行的分析。
    影片分析的最终目标即在于使人深入理解一部作品后,能更加欣赏他。这是一种真正针对影片的分析,是为了对影片本身的读解,并最终达到能更加欣赏他。这应该视作影片分析的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