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放,我们的天堂电影院
- ArcherLV.连长
- 2016/4/21 12:13:51
“标放”,全名“标准放映中心”。这“标准”二字不是随便讲讲的,从座位数、银幕比例、视点设计、音响系统到放映设施等等设施条件,“标放”都严格符合国家颁布的电影院技术标准。一个“标”字突出了专业性和权威性,这在某种程度上就决定了,进“标放”不是来“看”电影,而是来观摩胶片的,对于北电的学生们来说,这是个极神圣的事儿。
1992年12月16日,学院教学放映中心工程开工,建筑面积3167平米。在这之前,标放还没建立起来时,学生们为了看上一部电影,得走十分钟的路去新影(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每到下午五六点钟的时候,北太平庄的三环路边上,满街都是北电的学生。后来,学校里有了标放,有了大银幕,看胶片就变成与吃饭、睡觉、上课一样同样重要的生活组成部分。除此之外,如果赶上国际短片节、动画学院奖、毕业联合作业展映等重大活动,标放里甚至天天都热闹非常。
与外面的营业性的电影院不同,“标放”的学生票价非常便宜,统一五块,无论上映什么电影,几乎场场满座,学生们从来不会放弃各种观摩学习的机会。而且,越是那些在普通人看来艰深难懂、敬而远之的大师艺术片,就越是能在“标放”享受到最尊贵的礼遇。记得2004年底,安东尼奥尼《中国》的胶片拷贝第一次在中国放映,标放里座无虚席。八百个座位全满,台阶和过道里也挤满了人,入口处的天鹅绒帘子背后,还探出几个脑袋。四十年前的画面在银幕上一格格滚动着,光影以它独特的穿越方式,把记忆从安东尼奥尼的眼睛反射给台下暗处那些闪闪发亮的眼睛。年轻的中国电影人心中,则在自动搜索着那些可能契合的风貌与记忆。
观摩大师的作品时,标放里一片鸦雀无声,直到画面转黑字幕出现,才会响起掌声;而在另一种情形下,标放又是最热闹的,热闹到甚至有些肆无忌惮——那就是前面讲到的校友“回娘家”。已经走出校园的学生带着自己的新作回学校,给恩师和师弟妹们检阅,这是电影学院的一大传统;而师弟妹们也不客气,既是自家人,该夸的就给掌声,不顺眼的也就毫不留情地起哄。从张艺谋、陈凯歌到宁浩、陆川,每一个都曾躲在标房那黑黢黢一角里,怀着复杂的心态,静静地等待可能随时爆发出的哄笑声。这是一种最直接的心理磨练,有时候看来,这又是只有自家人才能给予的一种荣宠。即使谢飞老师也逃不掉。当年,他的《黑骏马》刚完成就在标放里放映,有一个“弯弓射大雕”的大全景镜头,一个人骑着黑骏马一直跑到太阳巨大的轮廓里,地下的导演系同学就开始尖叫,吹口哨,谢飞很坦然的笑了笑,说:“这才是我的学生。”
标放是每一个北电学子的启蒙地,其实早在正式入学面对着巨大银幕之前,这种启蒙已经在不经意中就实现了。这里是每年艺考的第一站,无数学子在标放外排队等待,在经历过报考资格审核之后,会被带到大放映厅里,等待下一个流程。他们一进来,就惊呆了。红色的墙面散发着温暖的能量,高处红色的条幅写着“中国电影人的摇篮”,红色的座椅上印着“柯达”的字样……当一个心怀电影梦想的孩子,刚刚迈进这个梦的校园,就置身于这个火红的天堂电影院时,那会是怎样一种震撼!而当他们毕业,看到自己的作品出现在这个无数大师留痕的银幕上时,又会是怎样一种感慨?
从开学典礼到毕业汇报,从看胶片到文艺表演,对于每个北电学生而言,标放的意义已经不是陪伴四年光阴那么简单。它像一只巨大的电影盒子,盛满了所有关于胶片的记忆和梦。
- nidenide
- 2016/4/21 17:46:38
标放存着我太多的梦
- SYF
- 2016/4/21 19:42:18
请问你们学校有个继续教育学院,里面一个月的寒假表演班能上吗?真的假的,好吗?你在北京知不知道有好的考前表演培训班呢?我一直打听不到好的。谢谢啦~拜托,回一下。
- 牙牙最乖
- 2016/4/21 20:11:47
请问标放能容纳多少人?

校园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