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柏邦妮编剧心得
  • 浏览:1150 评论:6 人

  • 33岁,入行做编剧十年。



    日常生活基本上是这个样子的:
    早起第一件事是看电影。看片量大概是每周五部左右,剧集不算。
    好的影视剧会拉片,就是画人物关系图,写每场的主要内容,自己心里有个数。
    大片一定去电影院看,感受一下现场效果,各类影展和戏剧节,也都去凑个热闹。



    读各种短篇小说,因为我觉得短篇小说体量最接近电影。
    近几年读心理学书籍,了解人的内在逻辑。
    对各种关于“人”的知识信息都感兴趣。
    对各种行业,各种偏门知识,都感兴趣。(因为职业与人密不可分)



    接到一个大单就开始锻炼身体,基本上是长跑。
    主要是培养体力,写三十集电视剧这种工作对身心是大消耗大考验。



    生活作息非常规律,几乎不熬夜。
    早上八九点起,晚上十点十一点睡,业余调情式抽烟,心情好喝两口小酒。
    不咖啡,不冷饮,只喝茶。
    二十几岁的时候也有几年晨昏颠倒,根本顶不住。
    最大问题是傍晚才起,就断绝了人世的正常接触,慢慢就离群索居了,
    一天第一餐就是夜宵,身体不舒服。



    常有人问,是不是晚上比较有灵感?
    灵感这东西,对于职业编剧来说,不是天打雷劈,是职业水准。
    没有灵感要写好,有灵感要写得更好,一定要出活。
    我一般是早上起来写,脑子最清楚,写到中午就停笔。
    这是海明威说的,不要把你今天的灵感全部用完,写到还有一点富裕,就停下,
    第二天好接上。



    写完了一部分或者全部,就出去旅行。
    平时生活很静,静养对我不是休息,反而动弹是休息。
    让自己整个身心都活跃起来,清空之前的全部内容,反而是休息。



    每周大概两到三天,会去开会,接洽制片人,导演和策划之类。
    也会去出差,开剧本会,讨论会,踩景,看看场地。
    我的体力比较差,就不安排得很密集了。
    人际关系上,我也不是很擅长,各种局基本上不参加。



    好,日常生活交代得差不多了,说说心理感受:




    1 做编剧,就像门外有移动城堡。
    我不限制自己写的题材,不拒绝任何自己感兴趣的故事,
    所以爱情,古装,奇幻,舞剧,话剧,都有找到我。
    完全不知道自己下一个题材会是什么,就像门外有哈尔的移动城堡,打开门,哇!新的一站。
    充满好奇,充满雀跃。
    是明朝古装,好,一口气买一堆明朝的书,看进去。
    是聊斋之类的奇幻,好,一口气买一堆漫画在网上找类似小说,买日本大师插画,搜罗类似的影视剧,一头扎进去。
    是舞剧,天啦,舞剧我不懂哎,找云门舞集看,找绍拉的电影看,去舞剧排练厅呆着,感受那个气。
    写了一种类型一种题材重复好几部了,我就跟自己说,不要再接了,会掏空自己的。
    换一个地方,再度出发。
    不知道什么会找上自己,这种感觉很棒!




    3 做编剧,会从一个大的视角看人生。
    决定一部电影的境界的是什么?是视角。
    我永远记得第一次看NHK的纪录片,《大蒙古帝国》,第一集,
    居然不是从蒙古讲起,而是从欧洲,另外一块大陆讲起。
    遥远的地方的人们,如何神话了这块土地。
    我顿时感觉到:这个视角,实在是了不起!



    写故事的人,会把一个人放在时间的纵轴上去看,他有他的前史,当下和未来。
    也会把一个人放在错综的人物关系中去看,他有他的家庭,亲友和爱人。
    一个人有自己的外部行为模式,也有内在的欲望驱动原因,有时是截然相反的。
    一个人有自己的阴影,也有自己的奖励,一切无稽必有原因。



    故事的内在逻辑是因果。
    这世间也许未必有因果,但是我们希望把事情妥帖的放在舒服的位置上。
    我们先去体会因果,找到内在逻辑,如果找不到,那就接受无常,接受命运。
    我以为,小的“道”就是我们觉察到的因果,
    大的“道”,就是我们认知不到但是存在的更大的无常。
    人,原来是这个样子的。
    人生,其实是这个样子的。



    到了三十多岁,我会不自觉的带着这些去看自己的父母,看自己的亲人。
    有了不同的视角,看到了很多不同的东西,心里会长出一大块,满怀感动。




    4 做编剧,去理解每一个人
    做编剧,绝对不能提的词就是:“这只是……”“显然是……”
    这只是一个美女,她显然是一个美女。
    这里头有一种很大的傲慢,对人本身的粗鲁和漠然。



    这世上没有什么是明显的。
    只有人物,没有类型人物。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美女有成千上万,她们的生命质地截然不同。

    不要给自己设限制,不要给人物贴标签。
    去了解他,去理解他,去与他共情,去认同他。
    不要评判一个人,不要带着自己强烈的主观去评价一个人。
    评判,是上帝做的事。观众才是上帝。
    把上帝的权力交给上帝。



    我们呢?我们只是观察者,呈现者,我们不是造物主。



    在生活里,遭受到不可思议的事,不可理喻的人,
    我的习惯也是试着去理解,去了解,去站在她的逻辑她的视角去想,
    她为什么会这么做?
    想到了几分,就会释然,她,只是做了她会做的事。



    我呢?我也只是做了我会做的事。



    我会写字,热爱故事,就是这样。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