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探秘|北京电影学院是怎样一所大学?
- 清水微扬LV.连长
- 2015/12/27 14:21:35
各位新同学,今年是学校建校65周年、中国电影诞生110周年、世界电影诞生120周年。知道学校怎么来的吗?知道学校的发展史吗?北京电影学院校史,不一样的精彩~
- qiuqiu520
- 2015/12/27 19:32:00
- xyq078205
- 2015/12/27 19:42:30
北京电影学院的校史比较特殊,它不仅是一个学校的成长史,在一定程度上,它还是中国电影教育史。中国电影从1905年拍摄第一部戏曲纪录短片《定军山》算起,已经走过了一百一十个年头。而“电影教育”提出则是在1927年。当时旅美电影实业家程树仁先生在《民国十六年中华影业年鉴》的“创刊词”中首次将“电影”与“教育”连接在了一起——“影戏事业,为吾中华民国当今第一伟大之新实业,补助社会教育,宣扬古国文化,提倡高尚娱乐,挽回狂澜漏卮,激增爱国热诚,日增月盛,举国若狂,前仆后继,努力于此事业者以万计,其功作其使命之重要,可以概见。”自此,电影教育就在电影为教育、教育为电影的双向理念中走过了从孕育到腾飞的八十余年的风雨兼程。
- fdfdf
- 2015/12/27 22:20:43
第一阶段:孕育——中国电影高等教育的起步 1932--1949
在上世纪30年代,电影的发展出现了两个方向,一个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电影教育活动,一个是国统区的电影教育活动。这两个源流之后发展嬗变,最后汇聚到了北京电影学院的旗帜下。前者以“左翼电影”运动为发端,以北京电影学院创始人陈波儿为代表的一大批电影人聚集在中国从产党的周围,为发展中国自己的电影事业,为发展进步电影事业,创造出了《桃李劫》、《风云儿女》、《壮志凌云》、《渔光曲》、《马路天使》、《十字街头》等几十部左翼进步电影。左翼电影工作者一大部分人在1938年以后,陆续转入抗日民主根据地。以电影学院创始人陈波儿、章泯、钟敬之、吴印咸同志为代表的一大批电影人汇聚革命圣地延安,于1938年9月成立了延安电影团、1947年成立了西北工学队,拍摄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白求恩大夫》等珍贵影像,留下了一个时代的记忆,开办了摄影训练班、放映培训班,培养了电影人才50余人,从而开启了中共电影教育史的序幕。经过延安电影团培养锻炼的人员,有相当一部分成为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1945年底到1948年,根据党中央的部署,延安电影团、西北工学队相继受命,辗转华北,前往东北参加奔赴东北,接收了伪满洲国的“满洲映画协会”,筹建了后来被誉为新中国电影摇篮的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了26部各类型的电影,举办了四期训练班,培养了650名各类型的电影人才。从华北、延安、东北,党的电影教育逐渐发展壮大,所培养的人才绝大部分后来都成为了新中国骨干和中坚。
- zhangfanzi
- 2015/12/28 1:48:40
第二阶段:创建——新中国电影教育起航 1950--1976
新中国成立后,新生的人民电影需要新生的人民电影教育。1950年,北京电影学院前身表演艺术研究所,所长是陈波儿,这标志着新中国电影高等教育事业的开端。中央电影局电影表演艺术研究所于1951年更名为中央文化部电影局电影学校,1953年,更名为北京电影学校,1956年最终改制为北京电影学院。
北京电影学院是两支队伍组成的。班底是以陈波儿、章泯、钟敬之、吴印咸为代表的,发端于“左翼电影”时期,在解放区烽火中成长起来的人民电影教育的队伍。另一支是在国民党统治区历经艰辛,多年坚持电影电化教育和技术教育的专家教授的师资队伍。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调整,南京金陵大学电影播音专修科、苏南文化教育学院电化教育专修科、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动画专修科师生连同三校的设备调来电影学校,共同融入了人民电影教育事业的洪流。基本与此同时,学校转向苏联电影教育学习。学校一方面派留学生和专人到苏联和民主德国等地学习电影编剧、电影摄影、电影美术和电影工程,考察电影教育;另一方面要聘请苏联专家来校培养师资。经过全国电影教育力量的补充和办学模式的调整,学校真正成为所以具有艺术系科和技术系科的综合电影高等院校,真正实现了从旧中国不完整不系统的电影教育到新中国完整的系统的电影教育的巨大转变。
1958年到1959年间,由于“大跃进”的影响,全国电影教育经历了一个全面开花到集中收缩的过程。这期间,北京电影学院最终成为全国唯一一所电影专科院校。从1950年到1966年,学校为中国电影事业输送了1800余名毕业生,他们成为五、六、七、八十年代活跃在影视艺术领域的骨干和生力军,涌现了一大批知名艺术家,学院因此被誉为“中国电影人才的摇篮”。1962年,周恩来总理亲自倡议的优秀影片、优秀演员的群众参与评选的全国性活动,最后确定了22名“新中国人民演员”,人称“22大明星”,其中我院校友有6位:庞学勤、张圆、李亚林、谢添、陈强、于洋。
1966年,“文革”开始,电影教育完全陷于瘫痪。1970年5月,全体教职工下放部队农场劳动,接着又把全部校舍房屋、设备、影片资料、图书移交出去,电影学院被扫地出门。1976年10月,“四人帮”垮台,电影教育真正出现了恢复和发展的希望。1977年2月,校领导小组向中央有关部门写报告,要求恢复北京电影学院建制。11月22日,文化部、高教部下达《关于恢复电影学校为大专体制的通知》,电影学校恢复原名北京电影学院,并于1978年7月开始招生。
这一时期,电影学院在被停办和肢解的情况下,坚持办学,先后招收了“工农兵学员”的大专、中专、进修班等22个专业班,为正处在电影人才青黄不接的部分电影制片厂输送了一批青年电影人才。学校在动荡时期的工作中,尊重人才、保护人才,在进行劳动改造的同时紧抓业务学习和实践,为新时期学院能够迅速适应电影需求奠定了基础。1979年,《生活的颤音》、《苦恼人的笑》、《于无声处》等一批反思“文革”的优秀电影作品已经登上银幕,并且在电影表现手段上出现了很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创新和探索。以学校教师吴贻弓、谢飞、郑洞天、张暖忻等为代表的第四代导演群体迅速崛起,为新时期的中国银幕奉献了一大批具有深沉的文化意蕴和真切的人文关怀的电影作品。学校教师张暖昕、白景晟等人提出的关于“电影语言现代化”、“丢掉戏剧拐杖”等理论主张,对新时期电影理论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学校各专业迅速得以恢复,为恢复高考后招收的78班学员创造了充分而有利的学习和实践条件,为他们在不久之后的中国电影界乃至世界影坛一鸣惊人提供了温润的土壤。
- 英姿飒爽
- 2015/12/28 1:28:24
第三阶段:改革——走向国际的新中国电影教育 1977--1999
1978年至1986年,学校迅速恢复建立了各教学系,从1984年开始,学院先后招收了摄影、电影历史及理论、导演、录音、美术、表演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将电影专业教育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同时,夜大、函授教育也相继上马——一个以制作专业为主体,多学科、多层次、多形式的电影教育体系,逐步形成。
这一时期,以“78班”为主体的毕业生,先后拍摄了电影《一个和八个》、《黄土地》、《孩子王》、《红高粱》、《盗马贼》、《大红灯笼高高挂》、《霸王别姬》等影片,荣获了众多国内、国际电影奖项。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吴子牛、李少红、胡玫、顾长卫、侯咏、张丰毅、张铁林……一批批北京电影学院的优秀毕业生脱颖而出,中国电影“第五代”也由此开始了历史的行程。
1986年,学校终于从长满凄凄荒草的朱辛庄“临时校园”,搬到了风光秀丽的燕京八景之一“蓟门烟树”新址。从此之后到整个90年代,在总结“十七年”正反两个方面的教育、教学经验基础上,努力适应电影新观念和技术的迅猛发展的形势,延续了一贯采用的针对性培养和“精英教育”的模式,加强与国际间的交流,逐渐探索出一整套适应时代要求的教学体系。进入21世纪,学校在总结、继承、发展的基础上,建构了科学的、全面的、合理的、中国特色的电影学科及专业教育体系,形成了系统的、鲜明的、独特的、实用的电影创作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王志文、王小帅、贾樟柯、王全安、张建栋、章明、黄晓明、陈坤、柳云龙、蒋雯丽、徐静蕾……众多优秀学生纷纷涌现。学校的教师和毕业生,多次荣获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华表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各种国家级重要奖项,获奖影片上百部(次)。教师和毕业生多次荣获包括柏林、戛纳、威尼斯、东京等著名国际电影节的多个奖项。北京电影学院已经成为亚洲规模最大、世界知名的高等电影学府。
- 分享世界
- 2015/12/28 3:57:53
第四阶段:腾飞——建设世界一流的北京电影学院 2000--
二十一世纪初,北京电影学院院党委正式提出建设世界一流电影学院的奋斗目标。2005年,学院制订了“十一五时期”的发展规划,把“创一流”变成具体目标和措施,全面提升办学层次和水平;建立与创一流要求相适应的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占领电影学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的制高点;拓展办学空间,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跨入先进行列。各院系都有了自己成熟的学院文化品牌活动。2007年,在中共北京电影学院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上,学校提出分三个阶段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第一阶段2001到2005年是提出建设一流目标,转变发展方式、积蓄力量、打好基础的阶段。从2006到2010年的第二阶段,是实现资源整合,强化优势、大力创新、加速推进的阶段,要在各方面使学院面貌有显著变化。第三阶段是2011到2020年的10年,要全面提供办学水平,在各方面达到国际电影院校一流标准,具有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特征,建成世界一流电影学院。
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学校进入了建设世界一流电影学院的快速发展时期。学校在新一届领导班子带领下,在全校师生的努力下,加强顶层设计,在管理体制平台搭建方面,成功促成北京市主管,国家教育部、广电总局重点支持北京电影学院的“三家共建”模式;在人才培养平台搭建方面,继续实施与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人事司和北京市教委共同开展的“北京电影学院高端人才培养试验区”的项目建设。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电影学院”为目标,围绕“十二五”规划,提出了“解放思想谋发展、激情进取创一流”的口号,制定了“举大旗、搭平台、理思路、聚人心”的工作思路、“盖大楼、育大师、著大作、拍大片、养大气”的办学思路和“5+1”发展战略, 促成了北京市、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共同重点支持学校建设,推进新校区建设,“2011”协同创新中心培育等,努力解决制约世界一流电影学院建设的瓶颈性问题,办学实力稳步提升,国内外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世界一流电影学院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 v002
- 2015/12/28 6:55:05
从20世纪30年代的明星养成所,到40年代的南京金陵大学;从延安电影团到兴山新中国电影业的初创;从1950年的中央文化部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到1951年的中央文化部电影局电影学校;从1953年的北京电影学校到1956年的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教育的足迹从上海、南京、延安、兴山一路走到了北京,北京电影学院的足迹从石老娘胡同、小西天、朱辛庄一路走到了今天的蓟门桥。65年来,北京电影学院走过了萌芽、发展、壮大的风雨历程;90余年来,中国电影教育伴随着中国电影从筚路蓝缕到走向辉煌,这凝聚了几代电影人和电影教育工作者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创新求实的自强精神,作为新中国高等电影教育缩影的北京电影学院也在“尊师重道、薪火相传”的使命中继续前行。

校园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