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一个考试失利的同学---别把电影学院当做唯一那座桥
  • 浏览:1140 评论:4 人



  • 问:


    水大夫师兄你好:


    我感觉自己完了,因为不当的自信我考试只报了北电、上戏、中国戏曲这几所院校。我在我们的城市中算是小有名气,不信你可以搜索*****(为了隐去这位同学的隐私,故意马赛克处理了),我在我们城市电影大赛获了少年组一等奖,高中我一直在外面学习专业,很多专业老师都说我没有什么问题。我也一直很刻苦,本以为皇天不负有心人,谁知道呢,结果就不说吧,反正就是所有专业考砸了。


    因为家庭缘故,还有下一届学制要改革等原因我不能复读了,我今年必须上一个普通的学校,文化课我走还是没有问题的---但愿这一次不是盲目自信。


    但是我真是不甘心,就这样失败了,我那么热爱电影学院。不上电影学院几乎就是和电影无缘了。


    我想的是后面我努力学习文化课,考上随便一个北京的大学,哪怕私立也可以,然后去北电蹭课自学,但是我不是很有信心,是不是我咬咬牙复读呢?


    我该怎么办?看你经常给人答复,觉得你是个很认真的老师,可不可以给指条明路?一定要给我答复啊,我等着你的回信,跪谢了,另外我想问如果我去北京了,可不可以去给你做实习生?不要钱,只要能带我下就好,我很吃苦耐劳的。






    别把电影学院当做唯一那座桥





    回答:


    这位同学你好:


    你好歹留给自己的名字吧。


    抱歉刚回复你。





    我不知道你是不是我“害”过的孩子之一,我曾经说过很多考上的学生都是只考几所,比较专注和大胆。后来我有些后悔这句话没有说全,应该有个前提就是应该正确估计自己的实力,有承受失败的力量以及对于未来有着明确规划。


    我收到了很多和你类似的信件,我也希望每个有梦的考生都考上理想大学,但是现实是,不是每个恋曲都有美好回忆,考试结果摆在那里。





    不过,你和考试失利的同学们一样,都没有完。我曾经安慰一个没有考好的孩子说,艺考就是一次人生经历,体验过了就好了,不会决定你未来的路,别太放心上了。


    这话说的有点站着不腰疼,不过的确如此,因为很简单,这个时代决定了有无数的通往梦想的路,因为我们改革开放很多年了。





    关于人的行为习惯、意识以及观点。


    我现在说点别的,我去农村一些亲戚家拜年,坐在饭桌上,对方一定要摆的满满的,鸡鸭鱼肉,家家如此,我去的那个农村习俗是必须在他家吃上一块大红烧肉,喝酒要喝醉,这样才显示你对对方的尊重,主人才会满意。





    整个春节就是吃吃喝喝,一点儿不健康,觉得累。


    尤其是北方一些乡村更是如此。


    有人说中国人好客,热情,所以一定要人吃满意。


    其实这个习俗源于中国的饥饿恐慌,中国一直是战乱和灾害贫乏的国度,以前经常吃不上喝不上,在几十年前,春节就是穷尽所有才能弄点吃的喝的摆出来,客人来了馋的流口水,但是不好意思吃,主人为了对方吃就用尽各种方法,吃客想吃又不好意思,只有在主人再三要求下“勉强”吃几口。


    后来生活条件好了,这个行为意识逐渐演变成了习惯,后来变成了风俗,哪怕现在春节吃出了毛病喝出了问题,还是要百般劝酒吃肉。





    之所以扯这个是因为说人的行为和意识的问题,人们经常把重复千遍的错误当做真理,而不去与时俱进的全面思考问题,我们的教育观念也是如此。


    我不知道你们的老师是不是依然反复灌输你们“考不上大学你们就完了”反正我们那时候就是如此。










    当时我学习一直是我们班倒数第二,这种对未来的恐慌感伴随着我好几年,因为我反复被告之以后你就是社会垃圾,别的同学考上大学前途无量,而我们几个倒数的只能“开蹦跶”(我们那儿一种三轮摩的)。





    后来我才发现社会不是那么简单,并不是单纯考高分就能有好的未来,或者学习差就一定很惨。价值观不是一分为二,背后有无数的枝枝蔓蔓都能变成参天大树成为你攀登梦想的阶梯。





    我后来打算自暴自弃到底,考倒数第一,结果这个都没有如愿,不管我怎么努力我都是倒数第二,给我打击也是巨大的------我想倒数第一都做不到,于是我离开学校到北京瞎混了。





    告诉你这倒数三人,倒数第二你知道了,就是我,我现在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倒数第一那位大神,后来成为了央视的主持人,现在是电影制片人,倒数第三现在已经是我们那里的官员了。


    我们三个都没有背景,不是什么二代,也没有多么卧薪尝胆,只是各自后来开始奋发图强,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





    啰嗦这么多,我只是想让你明白一件事:“你没有完了”





    现在这个时代,信息极度发达,机遇遍地,只是看你是不是能把握住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路。





    很多人说,只有考上电影学院才能进电影圈子。先不收这个“圈子不圈子”了,我电影学院读了多年,毕业同学很多都没有做这行了,有主动离开的,有被迫的,我有个富二代同学,考研考了四年,什么也不做,一直闷着头考,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就是要考上,我佩服他毅力,不过也疑惑他走的路。考上后,他既不去拍,自己也不写,私下也不怎么看电影,就是上课、下课,然后抱怨,北电研究生根本就学不到东西。然后毕业了,回他老家继续啃老去了,已经几年了,他依然是电影的门外汉,这也是电影学院毕业的。





    以前电影学院厉害,是因为信息不对等,是贵族特权优势。只有电影学院的老师和同学能看到优秀作品,接触到最新电影行业信息,有机会拿到机器和胶片拍,看得多思考的多讨论的多拍的多就逐渐成才。


    现在信息均等时代,不存在这个了,电影学院老师能看到的你也能看到,器材现在有各种选择、国外行业最新信息只要你愿意都能接触到。


    老师只能在行业经验和阅人阅世界上有些优势,另外就是电影学院有一个相对单纯和专一的学习气氛,几乎所有师生都只是关注电影这一件事。还有就是一个“北京电影学院”的牌子能提升自信心不强的同学自信,除此之外,还能有什么?





    只要你有心,有正确的学习方法,有强大的毅力,有各种方法可以接近你的梦想,电影学院就是无数通往梦想彼岸的桥梁中其中一座而已,不要因为自己的观点认识错误,而徘徊在对岸,只想着怎么上桥而忘记最终目标。





    这就是老有学生问我,为什么导演系和摄影系招收大龄考生少的原因,大龄考生不要在去想着张艺谋28岁考学这事了,这个年代,超过二十几岁,还一直觉得只有考上北电本科才能进电影圈,单单这一点就足以让老师拒收你--------世界观太成问题了。





    所以有学生说我要复读,一定要考上,有这个决心不错,但是我建议一般情况下觉得复读不要超多两年以上,两年没考上就可以考虑别的途径一边学习一边实践,找机会,找各种可能性。





    学电影,做电影,就是一个很实在的事,一点儿不虚。就是三个字“学、拍、思”


    学习、拍摄、看电影。


    学习电影技术,更重要学习“人”“人生”


    拍短片、微电影、各种,跟着工作拍,私下自己爱好拍,争取各种机会拍。


    思考经典电影、书、思考人生、思考世界,思考你所有困惑的。





    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所以无论你选择复读、选择工作、选择读大学,假如你放不下你的电影梦,就去学、拍、思。反反复复,反反复复,多点坎坷、多点跟头,永不气馁,勇往无前,终究会有所成。


    祝好运,加油吧!


    新浪微博:电影传染科水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