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电影学院北电论坛 → 北京电影学院历史沿革
查看完整版本:北京电影学院历史沿革
2017/9/27 16:46:15


北京电影学院前身是中央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原址--西四石老娘胡同,成立于1950年。



2017/9/27 17:58:59



中央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所长陈波儿1910-1951,新中国刚建立,出任所长,为后来建立电影学院打下了基础。



2017/9/27 22:45:55

表演艺术研究所由陈波儿担任所长,王逸担任副所长。所址设在西城区石老娘胡同4号院,后又逐渐发展了三处校舍,即:石老娘胡同9号院、受壁胡同、大成巷等四座四合院,占地面积共3200平方米,房屋使用面积有2000平方米。
  表演艺术研究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支部,隶属电影局总支,为第8支部,首届支部书记谢铁骊。
  演员一班的主任教员开始由严恭担任,不久改由谢铁骊任主任教员,直到这一届学生毕业。这个班并于1951、1952年招收了两次插班生,毕业时共有55名学生。
  1951年新学年开始,又招了演员二班、编剧班,演员二班有24名学生入学,主任教员是陈怀恺。编剧班有37名学生,主任教员开始是林艺,不久由耿西担任,直到这一班学生毕业。
  主任教员既要教专业课,又要做学生思想工作,在教书育人中起着重要作用。
  1951年5月,表演艺术研究所改名为中央文化部电影局电影学校(简称电影学校)调任白大方为校长,并兼中国共产党的支部书记。
  在当时,专业教师多是来自解放区、部队和国民党统治区从事革命文艺工作多年艺术家。任课教师先后有:王逸、严恭、谢铁骊、陈怀恺、巴鸿、李露玲、肖龙、石联星、唐远之、耿西、许之乔、王震之、吴天、林艺等。当时在教学方面,开始学习已经介绍到中国来的苏联剧作及表演理论,并编写了《演剧教程》等专业课教材。同时聘请了裴文中、金克木分别讲授《社会发展史》、《政治经济学》,由王震之讲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史东山和蔡楚生讲授《电影特性》。此外,夏衍、周扬、冯雪峰、陈荒煤、于敏、俞平伯、丁玲、聂甘驾、孙家琇、艾青、老舍、盛家伦等著名文学艺术家,都来校进行专题讲授。
  表演艺术研究所时期,专业教师虽不多,教学计划也比较单一,然而讲授的课程却涵盖了文学、艺术的各个方面,学生接受的知识面很广阔。这一时期,无专门教学设备,条件简陋,练功就在四合院内砖地上,影片观摩要到电影院去买票。教室、宿舍冬天都是烧煤球炉子。学生实行供给制,条件虽艰苦,学风却是团结、紧张、活泼、严肃。
  1951年秋,演员一、二班、编剧班先后赴湖北汉阳参加土地改革6-8个月。之后,编剧班又深人石景山钢铁厂参加车间工会工作和石钢工人共同生活了三个月。
  表演艺术研究所的办学方针和培养目标,继承了解放区培养革命文艺工作者的传统,坚持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坚持理论和训练的密切结合;坚持深人生活、深人实际;教育学生树立革命的人生观、艺术观,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电影专业人才。所长陈波儿多次对学生讲:"首先做一个革命家,然后做个艺术家"。表演艺术研究所创建时坚持的这一方针,在此后几十年的电影教育实践中,一直被继承和发扬,并已成为中国电影教育的传统。



2017/9/27 23:44:38



1952年,南京金陵大学电影播音专修科、苏南文化教育学院电化教育专修科、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动画专修科的师生连同三校的教学设备,调来电影学校。中央电影局电影学校迁入新校址--新外大街冰窖口西口,1953年中央文化部电影局电影学校改名为北京电影学校。



2017/9/28 2:33:06



1957年苏联专家伊凡诺夫指导导演专修班学生谢添拍摄毕业作业。



2017/9/28 3:33:21

苏联专家在专修班的讲授中,除了理论讲授外,更重视课间影片作业的实习,学校为此在原来演出科的基础上建立了实习办公室,增添了影片实习设备和教学辅助力量。四个专修班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先后拍摄了《小白旗的风波》、《众叛亲离》等九个联合作业影片片断,演员专修班又排演了舞台剧《仇敌》和《第十二夜》。周恩来总理亲临观看了《第十二夜》的演出,并接见苏联专家与学员,对专家的教学和学员的学习成绩给予了肯定和鼓励。
  1955年7月,北京电影学院筹建小组"关于筹建北京电影学院工作的报告",经文化部上报政务院。周恩来总理于7月24日亲自批示给高等教育部并由综合教育司于8月4日正式列人计划。总理的关怀,为新中国的电影教育事业再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奠定了基础。
  从表演艺术研究所第一个演员班到专修班这一电影教育的初建的历史阶段,为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急需与发展输送了576名名专业的毕业生。这其中,如:郦子柏、印质明、赵联、庞学勤、李孟尧、孙羽、张天民、林汝为、林农、王炎、于彦夫、董克娜、杨静、于洋、张桂兰。李文化、魏铎、沈杰、常彦、阿达等一大批知名的艺术家以及汪流、余倩、刘国典、孔祥竺、韦彰等教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他们都为中国的电影、电视艺术创作、电影教育、理论研究、电影工程等做出了显著的贡献。这其中也还有部分毕业生先后在电影事业的领导岗位上为中国电影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已做出和正在做着重要贡献。
  从表演艺术研究所到北京电影学校这一阶段,电影教育事业融汇在电影事业洪流中,紧密地结合电影事业的发展,除有计划的培养大专毕业生外;又及时地培训和提高各专业急需的在职干部,这一办学的方针不仅在当时有重要作用,更在以后几十年的办学实践中,证明它符合专业院校的办学规律。
 



2017/9/28 4:39:16

八十年代,中国迈出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步伐。电影学院教职工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认识到文化大革命以来的十年停滞和倒退造成的我国电影教育和当代东、西方各国影视教育现状的强烈反差,必须更新观念,总结历史经验,破除闭关锁国造成的沿袭多年的教育体系,走出国门,广泛吸取东西方各国当代影视教育之所长,动员理论研究的潜力,结合中国国情实际、中国优秀电影创作实践的实际,并开始涉足电视艺术领域,建立起影视结合的新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更新设备条件,并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教学环节。这一改革的步伐迈出之后,电影教育出现了全新的局面,在影视人才培养、艺术创作、理论研究等方面,跨进了一个新的领域。
  1982年7月,罗光达、周传基以观察员身份赴澳大利亚参加 CILECT(国际电影、电视高等院校联络中心)会议之后,学院先后派出考察团考察了东、西方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电影电视教育的现状。同时,为更新和丰富教学内容,先后邀请了日本、美国、英国、法国、苏联的专家和教授来校进行较长期和短期的讲学,先后讲授了:《世界电影理论发展史》、《西方当代电影理论》、《当代动画创作技巧》以及欧洲当代表演艺术、电影制片管理等课程。这些课程一方面丰富了教学内容,改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也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继学院学术委员会恢复、创办《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之后,建立了电影理论研究室,并先后组织了一系列的《电影观念》等有关电影美学、中国电影民族化的道路、中国优秀影片的创作实践、电影与电视等专题研讨会。教师们先后在《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及报刊、杂志上发表了有影响的论文300余篇。各专业教师先后完成的理论专著有:《中国电影艺术史纲》、《中国电影摄影史略》、《新闻纪录电影史纲》、《电影剧作概论》、《电影剧作探索》、《坛下集》、《电影门内》、《表演艺术探索》、《电影摄影造型基础》、《电影摄影电视摄像照明技巧与理论》、《艺术特征论》、《当代西方哲学流派与艺术流派》、《电影声音构成》、《影视录音》、《电影制片会计学》、《电影制片统计学》、《影视法律》等70余种,有力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其中《摄影曝光控制》、《摄影镜头的性能与选择》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奖(国家一级),《元美学》、《色彩学基础与银幕色彩》获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教材一等奖。1987年-1992年间获国家及部级优秀教材奖共9种。
  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使课程体系,密切结合了当前电影创作实际,在课程设置方面,加强了当代电影本体理论的课程,又广泛涉猎了姊妹艺术的知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领域。
  在史论课的建设方面,重建了《中国电影史》、《电影艺术概论》,增设了《新中国电影》、《外国电影史》、《电影大师研究》、《类型电影》、《电影造型》、《美学原理》、《文艺心理学》、《电影声音》、《电影蒙太奇》等必修共同课程。新建了《法国电影研究》、《美国电影研究》等七个国家的"电影研究"课程以及《电影表演流派》、《中国戏曲艺术》、《中国民俗学》、《美术作品赏析》、《音乐作品赏析》、《摄影作品赏析》等35门选修课程。
  在改革中加强了专业教研室对教学的领导作用,各专业课教师都以当代电影观念对教材进行了除旧布新,更新了专业理论与实践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环节上,加强了各专业之间的横向联系,建立了"创作日"、"小学期",各专业联合组成创作小组,运用录像手段的实践体验从文学剧本转化为银幕形象的过程,理论与实践密切联合,使基本技能的掌握达到专业具备的创作能力。
  实行"学年学分制"、"二.四制"(按本科招生,两年后根据学分成绩,少数学生按大专毕业,其余继续学习)并在1985年级6个专业的新生班试行。
  教师们在改革开放中,发挥了多年蕴藏的潜力。表演系毕业生在教师指导的毕业演出中,以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演出的剧目如《哦!大森林》、《赵氏孤儿》、《三姊妹》以及《雷雨》、《骆驼祥子》、《茶馆》、《最后一幕》等,在文艺界、观众中颇具影响。影片的联合毕业作业《中彩》、《童年往事》、《随风而去》分别获得国际大学生奥斯卡电影节奖和东京国际大学生电影节的特别导演奖等。在国际大学生集会活动中放映后,受到热烈欢迎。
  1982年以来,学院的毕业生,不少人的创作成果受到国内外影坛的重视。陈凯歌、田壮壮、吴子牛、张艺谋、黄建新、鲁晓威、尤小刚、顾长卫、侯咏、肖风、李岚华、陶经等,他们共同或参与创作的影片如:《黄土地》、《大阅兵》、《红高梁》、《老井》、《菊豆》、《晚钟》、《秋菊打官司》等引起国内外的重视,被称为中国电影界"第五代的崛起"。演员中的周里京、方舒、张丰毅、谢园、沈丹萍以及宋春丽、肖雄等又都以出色的表演蜚声影视界。
  中青年教师在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安排的艺术实践中,依靠他们对电影观念和电影本体意识的思考、对电影语言的探索和追求,继《樱》之后,又摄制了《邻居》、《沙鸥》、《青春祭》、《湘女潇潇》、《死神与少女》、《本命年》、《成吉思汗》、《珍珍的发屋》等一系列在国内、外获得奖励并被国内外人士关注的影片。
  北京电影学院于1984年被吸收为CILECT的会员学校,并于1988年被选为理事学校。1991年6月6日,受CILECT的委托,由学院主持召开了"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电影、电视培训研讨会",出席会议的有亚太地区22个国家和地区的35个高等影、视院校代表,CILECT的四位副主席和联合国教科文总干事马约尔先生参加了会议。会议对亚太地区影视院校间的交流与合作产生了重大影响,会议并决定在中国建立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的影视培训基地。
  1984年,电影学院受权招收硕士研究生,并逐年扩展研究方向和扩大招生人数。此后又同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了研究方向为电影历史和电影理论的硕士研究生教学班。
  1989年建立的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培训中心,有来自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分别学习导演、表演、摄影、美术、中国电影史、中国当代电影创作、汉语及中国书法等专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北京代表泰勒先生在考察了该中心的教学质量和师资条件后,建议在北京电影学院建立国际影视教师的培训基地。
  1991年5月,学院在回顾四十年特别是近十年来的办学历程后,制定了《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学院将建设成以艺术创作专业为主体,结合理论、管理、技术等多种专业学科、多层次、多种形式的综合性影视高等学校,并提出:为使教学活动符合中国影视创作和生产的实际,开设新的专业,有选择地吸收东西方各国电影创作和电影教育的有益经验,以我为主,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电影教育体系,实现学院既是影视教育中心,又是影视创作及研究中心,把学院办成国内外第一流的社会主义电影电视学院。
  1991年9月,王凤生出任学院党委书记。1992年12月刘国典出任院长。
  1992年,学院决定建立"金烛奖"、"北京电影学院奖",前者为奖励在校工作成绩突出的教师和职工;后者则为表彰学院师生及历届校友在电影创作上取得突出成就的电影作品而设立的荣誉奖,以弘扬电影教育并推进中国电影艺术的提高。奖项分大奖、编剧、导演、表演、摄影、美术、录音奖七项,1993年5月5日,隆重举行了首届"北京电影学院学院奖"、"金烛奖"颁奖大会,获奖作品及作者名单以金字镌嵌在校园的金字塔碑上。
  1993、1994年,是全国处于深化改革的历史阶段。学院党委为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文件的精神,提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层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加强理论研究;加强教学和社会实践密切结合等若干措施。并提出了"育人是根本,教学是中心,改革是出路,管理是关键"的工作方针。
  理论研究室、《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结合电影创作面临的电影市场的困境,多次吸收有关专家就电影创作如何适应电影市场的变化,学院教学如何适应电影创作的新形势等开展了理论与实践的研讨;同时结合纪念老一代电影艺术家的艺术活动以及他们在各历史阶段对电影艺术创作的创新与探索精神的研讨,发表了一批有建树的论文,藉以开拓电影市场的变化对电影艺术创作和电影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在推进教学的深化改革中,建立了"影像工程"与"影视广告"两个新专业(本科)。为提高培育人才的质量层次,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合作建立了跨校双学位学制班。从1994年开始并扩大了研究生的招生计划。
  教师队伍的层次有了显著变化,到1995年,在职的教授、副教授已占教师队伍总数的43%。继1991年首批获学院优秀教材奖的11本教材之后,1993、1994年又有16本教材获奖。学院电视剧部摄制的《跨越生命线》,青年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姗娘》、《黑骏马》及《红樱桃》等坚持主旋律的影片,受到观众的欢迎。
  综合管理改革不断深化,1993年学院被广播电影电视部授予精神文明先进单位称号。随着一部分老龄干部、教师退居二线,一批中青年干部相继走上领导岗位,成为学科的带头人。
  1995年,在深入改革中,全院教职工提高了对培养人才的认识,提高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共识。在办学方面又开辟了新路,与中国摄影家学会合作办学,成立了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在广播电影电视部领导的直接关怀下,北京电影学院董事会的成立,更标志着中国的电影教育事业经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为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办学,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以上文字撰稿:任杰)
  五、1995至今,弘扬先进文化,建设世界一流电影学院
  待续.......



2017/9/28 7:41:02

欢迎参观北京电影学院校史馆。



2017/9/28 8:48:29

好多



2017/9/28 11:07:43

北影对外开放吗



2017/9/28 13:16:41

这是个历史见证帖,真棒



2017/9/28 17:53:22

啦啦啦



2017/9/28 17:03:52





2017/9/28 20:42:05

然而



2017/9/29 0:10:02

人才背出


Powered by ZuoJu X5.0
Processed in 0.0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