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喜欢日本电影的影迷来说,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可就有福了。《与君相恋100次》、《深夜食堂2》、《银魂》、《昼颜》等多部日影纷纷定档将在下半年在内地院线上映。
其实从去年《垫底辣妹》在国内收获较高口碑,到《你的名字。》拿下5.77亿的中国票房,这一成绩,也让《你的名字。》超越了《哆啦 A 梦:伴我同行》,成为了历史上日本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最高票房纪录的缔造者,也成为了去年非英语进口片票房新高(目前这一成绩由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打破),日本电影引进已成井喷之势。)
那么,究竟为什么日本电影会在中国大银幕又为何会扎堆出现?下面我们就来简单梳理一下这其中的缘由。
有情怀,就有市场
需求就意味着市场,有了市场就说明有钱赚,电影产业也是一样。以《哆啦 A 梦:伴我同行》为例,该片定档在2015年儿童节,3D电影上映,有雄厚的国内死忠粉来买票回忆杀,老少皆宜年龄层受众广,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哆啦 A 梦》取得一部欧美大片的票房,也就没什么不可思议了。至于剧情,很多人也许只不过是为自己童年的回忆买单,单凭再也回不去的回忆杀也足以让观众们热泪盈眶。
接下来的事情可想而知,继《哆啦 A 梦》的奇迹之后,片商们如法炮制,又陆续引进了《名侦探柯南:业火的向日葵》、《火影忍者剧场版:博人传》等,走进电影院寻找回忆、童年、青春和热血的各年龄层观众们的需求刺激了电影市场,日本电影的引进也就如期而至了。
引进中国市场的日本动画电影大多也都属于能戳中主力观影人群的情怀“死穴”的影片,像《伴我同行》、《名侦探柯南》、《樱桃小丸子》等都是属于 80、90 后人群共同的童年回忆,如今他们已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而像《海贼王》和《火影忍者》等动漫作品,在新生代中也是人气不减,这些动漫都有了一个庞大的粉丝团体,在中国有一定的影响力,也有制造市场话题讨论的潜力。受批片(后面有简单说明)引进影响,即便晚于日本上映多个月,粉丝也愿意买票走进电影院,安放曾肆意挥洒的青春。
以《哆啦 A 梦》为例,由于2015年《伴我同行》在内地的票房高达5.3亿,国内片方相继在2016年、2017年引进的《哆啦A梦:新.大雄的日本诞生》和《哆啦A梦:大雄的南极冰冰凉大冒险》,虽然在票房上不如《伴我同行》,但也都轻松破亿。
这样的票房成绩,让国内电影市场看到了批片的希望。而从今年开始,中国内地除了引进剧场版动画外,在真人版电影、日剧改编电影等作品上也加大了引进力度。除此之外随着内地市场的火爆,日本片方也加强了影片在内地的宣传,前不久在国内拥有超高人气的Miwa、龙星凉(《与君相恋100次》主演)、小林薰(《深夜食堂2》主演)也都纷纷来华为影片造势。
引进成本低,性价比高
我国目前执行的是严格的电影进口配额制度——现在,每年有34部“进口分账”影片(分账片)以及30部左右的“进口买断”影片(批片)。
“分账片”和“批片”的区别在于:前者为国际一线公司制作的北美新片,进口数量有限,国外片商要参与中国票房分成。而后者多批量引进,其一年指标配额占进口配额近50%,国内片商以固定价格把国际影片的放映权从国外片商处一次性付钱买断,国外片商不参与中国票房分成。
与引进欧美大片分账大片相比,作为批片引进的日本电影的好处非常显而易见,那就是便宜。毕竟与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占据不小市场的欧美大片相比,日本电影算是相对小众的类型。欧美电影大概在几百万美元的水平,而虽然近几年日本电影价格也涨了不少,但几十万美元就算价格较高的了,折算成人民币大约五六百万,比起欧美电影引进的价格还是划算的,整体算下来,只要有3000万的票房就可以收回成本,批片引进可以说是稳赚不赔,性价比相对较高。
即便像《垫底辣妹》只收获3757.8万票房,《寄生兽》也只有4833.9万票房,但对引进方而言,还是赚钱的,更不用说《哆啦 A 梦:伴我同行》5.3亿的票房和《你的名字。》5.77亿的票房,完全可以比肩好莱坞大片的水平,更是早已让国内的引进方赚得盆满钵满。
而在韩国电影方面,自2015年9月《暗杀》在内地上映后,韩影就未能再在影院与中国观众见面,往年韩影都会每年在中国上映三、四部,去年受“限韩令”影响,韩影的引进为零。日影也因此成为非英语片引进的最大赢家,去年日本影片的引进数量达11部之多的确创造了历年之最。
随着国内观众对日影喜爱程度的高涨,今年《银魂》等影片还未在日本本土上映,国内就宣布引进的情况更是少有,据业内人士透露,今年引进的日本电影不会少于去年,在引进片的选择上也会更大胆,并且还会拓展到漫改电影之外的领域。中国电影产业也会在内部自省和外部刺激下会实现更加合理的产业布局和发展,给国内的观众们带来更多元的观影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