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ssicacjj
2017/7/25 14:43:57
这部电影可圈可点。有细节上的别扭,也有个体情感的爆发和感动;有故事衔接的拖沓,也有革命时代的生活日常;有人性当中的勇敢无畏,更有那种每次挥手告别都将不会再见的悲壮。
许鞍华的电影有其鲜明的特色。琐事,生活日常,回忆体,小人物,大时代。
如果我们有留意到一些细节的话,就会发现故事当中的再见方式是非常直白的。直接反应出在那个特殊年代人们内心的压抑与无畏。
porenbuhao
2017/7/25 17:16:28
茅盾先生在逃离香港的小船上跟方姑说“再见,如果还能再见的话”(大概意思)
文学家在特殊的时代,该用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和文笔去跟真枪实弹抗衡。不开玩笑的说,越是在动荡的年代,生活越是颠沛流离,其实更容易出现伟大的文学作品。特殊环境使大脑处于剧烈的碰撞状态,对家国民族的堪忧,对活着的渴望、与命运的抗争,那个时候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是对社会的审视,同时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鼓舞着民众去战斗。
茅盾先生说再见的时刻,刚刚经历了一场生与死的较量,险些被汉奸带走。对未来有种种不确定和茫然,所以这一句再见,透露出矛盾对前景生死未卜的内心独白。
almdz2010
2017/7/25 21:32:39
刘黑仔对自着自己杀死的汉奸说“我们很快就再见面了”。
刘黑仔是游击队当中的一名干将。每天都处在不同的角色转换当中,有时候他是车夫,有时候他是黑社会小头目,有时候他是神枪手。。。。。。刘黑仔大概已经忘记了自己原本的样子。但有一件事情他永远不会忘记,那就是与敌人抗争,并且以必死的勇气。
所以才会有这一句再见,这种黑色幽默也让这部电影多了几分人情味。
dashanzi
2017/7/25 23:22:38
芳姑妈妈在女儿要去加入革命队伍的时候,用一把雨伞说再见。
方姑妈妈虽然为人自私精明,却对自己的女儿十分宠爱。特殊年代,虽然不愿意女儿走上革命之路,但是当女儿下定了决心的时候,却以另外一种博爱去成全女儿。当弱小的方姑走出家门,妈妈拿着一把伞跌跌撞撞的跑出来交给女儿。大概在妈妈的潜意识里,雨伞能遮风挡雨,希望能保佑女儿平安吧。
那一刻方姑妈妈并没有说“再见”这两个字。
至亲之间是最难说出“再见”俩字的。圈宝每次离家跟父母道别从来不说再见。最常说的就是“阿爸,阿妈,我走了,你们多保重,”
李锦荣在河堤边上跟芳姑道别的时候说“就这样再见吧,我怕有人跟跟踪,就不抱你了。”
李锦荣跟方姑曾经是情侣关系。香港沦陷之后,各自在力所能及的位置上,为胜利到来而把生死置之脑后。而恋爱这件小事,当然就先搁置一边。
许久未见的俩人,因为方姑妈妈的被捕而再度重逢。终然有千言万语,却因为环境特殊只能四目相对。
这样的再见是何其的感伤。
电影最后,是用一次意义深远的再见方式来结束的。方姑说“我叫孔秀芳,今年27岁,你要记住我,革命胜利之后,记得回来找我。”(大概意思)
《明月几时有》在最后的时刻,用一种看似无力,其实是充满了希望的方式来说再见。
刘黑仔和方姑做为志同道合的革命同志,共同出生入死。此间的互动可能除了暗号、指令以及杀敌之外,很少有真正意义上的交流。所以,在最后说再见的时候,彼此说出自己的姓名年龄,既是一种告别,更是一种铭记。
494841885
2017/7/26 2:07:01
我比较喜欢许鞍华这部《明月几时有》。可能是因为里面讲的是抗日期间香港与广东一带的故事,里面出现很多客家人以及客家话,感觉十分亲切。同时把个体的力量用一些琐碎的日常呈现。取得革命胜利当中也有这样的一部分人群,这些个体尽力去感染和帮助周围的人,同时拧成一股力量,不惜流血牺牲的去保卫自己的国家和人民,有另一种感人和力量。
有时候,想说再见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