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距今不远,作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也是最惨烈的战争,到今日也不断被反思。轴心国与同盟国在欧洲战场、亚洲战场、太平洋战场的各种殊死搏斗,惊心动魄,关于二战的电影几乎每年都有。比如梅尔.吉布森的《血战钢锯岭》已经成为年度口碑佳作,再早些的斯皮尔伯格的《拯救大兵瑞恩》也是经典。
除了《拯救大兵瑞恩》、《辛德勒的名单》、《美丽人生》、《兵临城下》等等因为人尽皆知,还有一些经典老片或有新意的新片。
gao1357810
2017/2/5 14:10:46
《地雷区》
去年的这部作品是近些年相当具有新意的二战片,故事讲的是德国战败,一群年轻的德国俘虏被盟军要求在丹麦西海岸排除大量的地雷,十个德国少年成了活体地雷探测器,在美丽平静的海边,蕴含着巨大的危险,不知哪个瞬间排雷失败就炸成粉末。电影从真正的人道主义高度来反思战争,让人印象深刻。相比去年关于二战集中营题材的《索尔之子》,这部电影也更加大众化、商业化。
《帝国的毁灭》
2004年的这部电影很有新意,是一部偏纪实风格的电影,反映了希特勒人生的最后十二天的状态,也是纳粹德国第三帝国最后的日子。此刻苏联红军已经攻入柏林,希特勒和情妇爱娃躲入地下工事,举办了最后一次婚礼,希特勒的信徒戈倍尔带领全家殉葬。这部电影另辟蹊径地展现一段特殊的日子,是新世纪二战片中独特的存在。哦对,著名的元首表情包,就出自这部片。
《下水道》
今年去世的波兰电影大师安杰依.瓦依达的代表作,也是战争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另两部是《一代人》、《灰烬与钻石》),已经成为影史不朽的杰作。这部1957年的电影,以二战末期悲剧的华沙起义为背景,一支波兰队伍因为悬殊的军事差距,被德国打得七零八落,只能躲入幽深的下水道,忍受着德军的毒气弹和可怕的绝望,队伍不断分散,恐惧与悲伤不断弥漫。瓦依达的三部曲,都不可错过。
《伊万的童年》
首屈一指的电影大师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在1962年的作品,也是他继《小提琴与压路机》毕业作品之后的第一部长片,电影关于一个年仅12岁的少年伊万,家人被德军杀害后加入抗战军队,成为一名侦查员,弱小的身躯在枪林弹雨中不断穿梭,引起上级的注意,伊万拒绝退离战场,希望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部电影不是看上去那么简单,涉及到深刻的宗教、人文精神,值得反复回味。
《桥》
1969年的南斯拉夫电影,也是父母辈国人最为熟悉的外片之一,电影的故事是南斯拉夫抵抗纳粹德军的入侵,奉命必须在七天之内找到爆破工程师将大桥炸毁,阻止疯狂的德军继续推进。绰号老虎的游击队少校,组织了一个强悍的行动小队,从德军手中救出工程师,经过激战,终于将大桥炸毁,完成任务。电影节奏极为紧凑,充满了英雄光辉。
《虎!虎!虎!》
美日两国在1970年合拍的关于日军偷袭珍珠港事件的电影,山本五十六亲手策划的珍珠港偷袭行动其实早就被美军截获相关情报,但许多军官对此不屑一顾,没有将情报汇报给上级,而且在发现了不寻常的飞机群后,也误以为是己方飞机执行巡逻任务。诸多疏忽,造成了这次损失惨重的偷袭事件,也成为美国的国耻。这部电影水准很高,比2001年的纯商业大片《珍珠港》要耐看。
《你逃我也逃》
电影大师恩斯特.刘别谦在1942年的电影,本片的剧本堪称是史上最精巧的剧本之一,充满了各种反转,滑稽可笑充满讽刺性,对纳粹德国和希特勒的嘲讽入木三分,故事设定上非常巧妙地以剧团演员为核心,可以不断转变角色,爱情喜剧加上抵抗纳粹的元素,让这部热闹纷呈的电影精彩至极,看后无不称赞。1983年阿兰.约翰逊有个翻拍版,简直不逊前作,也是相当好看。
《卡萨布兰卡》
和《你逃我也逃》一样,同样是1942年的作品,只是名气更大一些,因为电影几乎没有战争场景,就是一个浪漫的战时爱情故事,在战乱的年代,爱情也显得更加浪漫。亨弗莱.鲍嘉和英格丽.褒曼携手贡献了经典演出,在卡萨布兰卡这个鱼龙混杂的地方,开始了爱恨纠缠,这部经典当然不仅是儿女情长,和纳粹的斗智斗勇也很紧张。这部电影诞生了太多的经典台词,可以重温。
二战片在国内基本等同于“抗日片”,不过大家都懂,大部分这类电影都是粗暴简单而毫无新意的神剧或神经剧。当然也有经典,比如《鬼子来了》就别开生面,堪称国产片史上最佳,还有些老片《血战台儿庄》这样的,也很耐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