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ron119
2016/12/25 7:22:36
作为开心麻花出品的第二部喜剧电影,在一开始不被人看好的情况下,《驴得水》于开映首周就取得了6052万的票房成绩。截止发稿,电影票房已经破亿,达到1.21亿。
来到约定地点时,周申和刘露正在接受另一家媒体的采访,已经连续讲了两个小时的周申和刘露,看起来有些疲惫。在结束掉上一家采访,趁刘露出去抽烟休息片刻的间隙,周申点了一杯可乐,和记者聊起了电影的路演之旅,“他们把路演计划拿出来后我有点不相信,完成不了啊”,他解释道,计划安排的天衣无缝,一天一个城市几个影院连轴转,说到这些,他仍旧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采访过程中,周申与刘露认真谈论着和电影相关的一切,用他们自己的话说,他们就是纯粹的手艺人。“我和刘露在所有的环节都不妥协。比如这个桌子(比划出边角),我的预期是90度,那它就应该是90度,多一度少一度都不可以。”除了在内容层面严格把关,对影片话语权的掌握在周申看来同样重要。清晰的思路和明确的态度,能让人在第一时间感受到他对电影艺术的热忱与执着。
“这是一部院线大电影”在拍电影前,出身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的周申和刘露已经在戏剧界崭露头角。两人此前合作的《秃头歌女》、《梵高自传》在业界已经具备一定影响。其中,同名话剧《驴得水》更是在登台演出后引起了轰动。经过一番大改后,《驴得水》电影版粉墨登场。影片上映后,马上陷入一片热议。其中被观众讨论最多的一个话题是电影的镜头缺乏“电影感”。在一些人眼里,《驴得水》的镜头留给表演的踹息时间并不算多,高密度的矛盾冲突不仅不能让人进入到故事情绪里,反而容易产生距离感。和其他文艺作品相比,《驴得水》的画面信息丰满,但反倒降低了画面的可读性和视觉美感。有人直言,自己并不是在看电影,更多时候,似乎更像在观摩一场话剧表演。
谈到这个问题时,周申的情绪略有波动。他认为,很多人并没有搞清楚“电影感”为何物。在概念不清晰的情况下,难免会对作品本身产生误解。“所谓电影感,它可能是电影带给人视听感受的混合。”短暂停顿后,他继续道“如果这部电影是被大量的观众认可了,那它就是电影感中的一部分,它的视听语言就应该归入到电影感中去。”看得出来,周申对于观众的解读有明确的立场。不过他还是表示,自己尊重来自观众的全部观感。“有观众他不接受,他可以表达他的观感,或者说他可以给这个观感用一些错误的定义,这些我觉得没有关系。但一些把姿态放得很专业,放得很高的那些人也用这些模棱两可的定义,我是不认同的。”对于有人用带有主观性质的评语去概括《驴得水》这部作品,周申表示理解。但无论如何,他坚信,自己的作品既然能够进入影院,那就应该是一部电影,而不是别的艺术形态。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电影《驴得水》特别请来此前曾担任李安电影摄影指导的林良忠先生为影片画面把关。“他说好奇怪,这个词,为什么大陆会有这个词?在好莱坞也没有这个词,在台湾也没有这个词,什么叫电影感?”。和我们谈话期间,刘露收到了群里的新消息,原来,是林良忠先生在群内的发言。“在荧幕上的都叫电影感。只要观众买单,它有自己的风格,那它就是一种类型。”她一边和我们分享林先生的观点,一边解释到。
形式永远服从于内容
在与周申和刘露聊天的过程中,二人重复最多的一个词就是“真实”。为了追求电影的真实效果,他们要求对影片制作握有百分百的控制权:“这在很多人听来是不切实际的,是妄想。谈判受阻后,我和刘露决定调整思路,打算先从话剧做起。”因为常年从事话剧创作,二人很快便推出了话剧版《驴得水》。如二人当初的预期般,话剧在上映后不久即打响名声,为电影的改编奠定了群众基础。在电影成功立项后,尽管也遇到不少问题。但刘露坦言,总体而言还算顺利:“因为制作班底都是我们的人,虽然都是第一次做,但因为彼此了解,所以整个流程的运转还算流畅”。谈起创作起步阶段的经历,作为主创之一的刘露颇为感慨:“(大家)都觉得门槛很高,会不会有很多要了解的地方,于是跟很多人去沟通、学习。后来发现,各自有门派,各自有招数。其实没有定论,很多东西是互通的。”
电影对周申和刘露而言是一次勇敢的尝试,尽管和传统电影人有差距,但这不足以阻碍二人朝着自己的原定目标继续前进。通过积极沟通和游走,项目很快谈了下来。谈及这段经历时,周申和刘露都不一而同对传统的“靠关系拉赞助”这一观念表达了质疑。“其实现在已经在慢慢规范化了”刘露说,“而且门槛真的不像传闻中说的那么高。”周申补充道。
电影立项后,两位主创全身心把注意力投入到对作品的创作中。对于影片的形式和内容,在结合自己的创作理念后,他们很快磨合出一个“说得通”的版本。面对这个版本,观众的后期反应有明显反差:有人表示看得开心,有人则表示笑过之后也会心酸。二人表示,他们能够理解观众的这种反应,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在创作中的意图表达:“对我们来说,其实我们不太看重大环境。我们就像一个作坊,按照自己的规矩将我们理解的生活加工完成,然后拿到市场去让观众选择。我们不太会因为市场缺什么才去做什么。”。事实证明,当初二人的这一坚持是正确的。
在影片完成后,麻花曾一度希望通过修改结局来促进影片的票房往更好的方向发展,对此,周申表示理解,但他认为自己不会因此而妥协。“我和刘露的创作标准是追求真实,这个故事我们一致认为它的结局只能是这样的,任何其他结局都是不可能发生的。如果再往欢乐的方向走,就显得假,这和我们的艺术追求是违背的。”
“我觉得是大家的追求不一样。有人把拍电影的动机设定为挣钱,有人则把它视作为一种自我的表达,我和刘露是后者”。
这样的创作理念下,两人认为影片的悲剧效果只是顺势而为,而并非刻意追求的。有趣的是,这个悲剧效果并不是作者一开始的想法,而是观众的选择:“张一曼这个人物,最早我们第一轮演话剧的时候,她并没有自杀。但是观众又觉得不相信,他们觉得她能在经历了这些之后,还能跟其他人物若无其事的继续生活在一起是不可信的。于是我们在第二轮就给改了。”这段戏的改动,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导演的创作方向,以至于在谈及两个版本哪个更好时,周申表示,重新更改过的人物命运,也许更具备信服力。
电影《驴得水》目前在商业上获得的成功,在周申看来其实是预料之中的。面对一些投资人的评价,周申说道:“其实挺好玩儿的,同样的一拨人,刚刚剪出成片时,有人跟我说,你这个(作品)奔着三千万(票房)去吧。做得好能到3000万,做不好就几百万。后来当他们得知我们和麻花合作时,同样的成品,他会说,你这个得从5亿起,到不了5亿就失败了。同样的片子,你的评价为什么会前后不一致呢?”
周申和刘露在采访中均认为,自己的作品在目前所掌握的技术手段下,结合他们的经验,已经将他们的意图很好的呈现了出来。在众口难调、观众品味愈来愈高的大环境下,两位以手艺人自居的电影界新人表示,无法预期未来会以什么样的形式去展示新作,但有一点是确定,且不会动摇的,那就是形式永远服从于内容。“肯定会有遗憾,电影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那是我们之后会考虑的事,现在我们对它感到满意” 。两人没有对未来谈论过多,但他们对自我理念的坚持与表达也许会引领他们走向另一个“意料之中”的必然。这个必然,是中国电影人应该努力追求的方向。
好看吗?这个电影最近好多人推荐不过宝宝要准备艺考没时间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