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xiuf04
2016/12/5 10:30:03
2016年大年初十,安德烈.祖拉斯基离开了人世。
从此,人间少一位表达激烈主见的电影斗士,阴间的帕索里尼多了个朋友。他们这类导演,反叛、无羁、阴暗,注定不屑上天堂,地狱才是舒服的归宿。
祖拉斯基生于波兰,或许因为童年时体验了故土被纳粹侵占的痛苦,他的作品大都情绪猛烈、内容黑暗,连结构也不循常理,十分跳跃。往好了说是个人意志的灿烂,往糟了说是对观赏者的无视。
因为这种无视,他的多部作品,被当年在政治上陷入泥潭的波兰当局,无情禁映。其中最为人所知的,是成片于1972年的《魔鬼》,一禁十五年。而令他声誉卓著的《银色星球》,也因政府的阻挠,几乎功亏一篑。
但对想要了解祖拉斯基的爱好者来说,这些作品都过于狂暴,隐晦的思想也教人手足无措。若第一选择是这些,仿佛一识字便啃经典,从此绝缘。明智的做法,是从导演最具观众缘的片子入手。毕竟这位和苏菲.玛索有着16年爱恋史的电影怪兽,还是有常人可解的感情。
毫无疑问,该从《着魔》看起。
马克是个辛苦赚钱的老实男人,因常年在外,与老婆安娜的感情出现了危机。为能挽回,他辞职归家,期待渡过难关。结果老婆避着他,说是要想清楚,何去何从。
马克并没有闲着,很快发现了老婆出轨。两人约在咖啡馆谈出路。哪来那么容易,都是有孩子的人,况且马克根本不想这样结束。谈判以打闹收场,难看得一塌糊涂。之后马克在酒店度过痛苦的三个礼拜:张口说不出话、哭得背了过去、周遭一片狼藉,凡是爱过又失去的人,都明白这种滋味。电影以爱情打头,会让人怀疑这是一部感情剧,但同时又遍布疑惑:为何人物的语言与表情,都发着狠,戏剧一般激烈?为何摄影的调子像阴冷的油画?为何装置、服饰、灯光,都很精致,却散发着B级邪典片的气息?想来没那么简单,继续往下看。
因为要照顾孩子,马克与安娜还是能时常见到对方。不消说,挂念扯出怨恨,马克一面泪眼涟涟,一面斥责安娜的不忠;与此相应,安娜自辩不及,破罐破摔,将场面推向失控。相比马克,导演把安娜塑造得殊为极端。她一时心怀愧疚,一时冷漠躁郁,仿佛灵魂总不在岗,而意识到了这点,就歇斯底里。令人颤抖的情绪,通过扮演者伊莎贝尔.阿佳妮“法国第一美女”的容貌表现出来,更是触目惊心。她会口出恶言:
她会伸手打人:她会持刀自残:她还会口齿含血、毫无顾忌:为何背叛者反倒如此嚣张?到底她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情人?一方面,故事走向让人好奇心愈发强烈;一方面,咬牙切齿的台词、失控边缘的肢体、暧昧浑浊的摄影,把情绪发酵得更为强烈,教人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发生了什么。
老婆不肯回来,马克不愿放手。走投无路,找了私家侦探帮忙。结果,一个侦探死去,又一个侦探死去。他们是怎么死的呢?被大卸八块!安娜为何要下此毒手呢?我们继续往下看。
不光马克找不到安娜,她的情夫亨利也难觅安娜踪迹,但他实在想念与安娜在一起的鱼水之欢,硬是像那两个死去的侦探一般,潜入了安娜租住的公寓。
结果如何呢?
他被马克打死在了厕所。这显然是不该发生的情节啊?!马克在找安娜,亨利也在找,按理说,这俩应该是一道的啊!
为什么呢?
因为亨利发现了秘密并打算报警。至此,故事的谜底揭晓,疑团也慢慢解开:原来,安娜与魔鬼做爱,她的出轨、杀人,都是受其操纵所致。马克对她爱得深沉,在想明白了事情的原委后,决定为爱牺牲,不顾一切拯救安娜。在这样的情况下,亨利只能死去。
故事最终的结局如何呢?马克成功了吗?大家看了电影自然就知道了——阿佳妮拔枪射杀的最后一幕,真是狂野的想象力。而与此类似,令人跪拜的镜头无处不在,最为精彩的一段,是安娜清醒时的痛苦。祖拉斯基让阿佳妮在污秽肮脏的隧道里,表演了三分钟的癫狂之状。那种无助与绝望,真是所见即所得。
看到这里,你或许以为这是一部悬疑恐怖片,因为实在是够血腥,够烧脑,然而,祖拉斯基的过人之处就在于,把严肃的个人思考,深埋在狂烈古怪的表象之下。影片中,马克能最终明白安娜的处境,除了对她坚定的爱,还得感谢孩子老师的帮助,她曾对他说过下面一段话:
“我来自一个魔鬼容易被辨识的地方,因为会看到,他们藏于某个肉体。他们终会化身为人,所以受其侵蚀的危险性不言自明。但这不意味着我羡慕你们的世界,并为你们觉得是女人玷污了世界而深感悲哀。”
这段话可说是整部片的题眼,解开它,天地澄明。正因此,马克选择了对安娜奋不顾身的拯救。
事实上,祖拉斯基在片中埋了很多线头:马克的约谈对象,是上帝的走卒,直到电影尾声,依然在劝谕马克,放弃对魔鬼侵蚀者的爱,要有大爱。相应的,安娜的情夫亨利,就是这样一个有大爱的人,与所有喜欢的女人勾搭。
而指点了马克的孩子老师,是天使的代言人,给人以善意的帮助。相反,孩子的姨妈,勾引马克的瘸腿女人,是恶魔的帮凶,是坏事的平庸之恶,直到最后,还在因为懦弱帮助恶魔。
至于马克,简直是祖拉斯基的化身,是被歌颂的英雄。因为他坚信爱情,并且为爱而拯救,而牺牲,且不会因为浮泛的“上帝爱所有子民”,放弃对个体不计成本的爱的投入。相形之下,上帝简直鸡贼,口中是集体之爱,其实是逃避责任。
影片中多次出现“你相信上帝吗?”,真是莫大的讽刺。由此看来,《着魔》不是爱情片,不是恐怖片,是以情爱为利斧、恐怖为表象的哲学讨论,是以表演、音乐、摄影、装置、服饰、灯光为支架的形而上学。透过这场讨论,祖拉斯基表达了对爱情的肯定,对上帝的怀疑,对恶的憎恶与无能为力。
也正因此,影片如戏剧般激烈,如油画般阴冷,才好被理解——一切都不是真的,只是讨论需要,像架在线谱上的乐符,而非大自然的声音。讲到这里,你或许能够明白,为何大众难以接受祖拉斯基?
其实,这片能成为祖老最被接受的作品,很大一个原因是伊莎贝尔.阿佳妮。那时她出道不久,正美得惊人,且神经质般的演技,也在祖拉斯基的调教下,大放异彩——仿佛再也没有这么秀丽。因着这部电影,她荣登戛纳最佳女主的宝座。 所以,喜欢阿佳妮的影迷,无论是她的美貌还是演技,都不该错过这部电影。虽难懂,看上两遍,也就心生欢喜了。而对B级cult片有兴趣、热爱隐喻、迷恋欧式哲学传统的影迷,更是该把这部电影列为每年必看。祖拉斯基这部极度个人表达的隐晦之作,能提供源源不断的营养,甚至和它比起来,很多正经的恐怖片都黯然失色。佳人已逝,佳作留存。让我们通过观赏,纪念伟大的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