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杀人回忆》中独特的构架作用
如果说《绑架门口狗》是奉俊昊将“普遍存在的基本欲望”直接铺散在多线结构中诸角色身上所展开的矛盾纠葛故事,那么他第二部拍摄于 2003 年长片《杀人回忆》则是在单线结构上延展开的、携带多重“社会性”思考的复杂式发问。
《杀人回忆》最大的特点,就是其单线性的直面发问能量。这种发问能量借力于影片单向性的警匪片类型结构(《绑架门口狗》是循环结构)和导演复杂的二元性设计。
影片从结构上分为:朴警官调查、苏探员加入调查、改组调查组、朴与苏内部矛盾分开调查、朴与苏合作调查、目击证人死去、最大嫌疑人和美国调查结果八部分。
《杀人回忆》中,支撑影片进展的矛盾纠葛设计在警察内部。在追查嫌疑人这个外部驱动欲望的带领下,影片就警察内部矛盾进行了大面积铺张。这种矛盾二元性结构在类型片中是司空见惯的,但是《杀人回忆》的二元性有别于以往类型片的二元性结构,我们试举例分析:
在爱情片《六天七夜》①中,男主与女主在坠机后落入孤岛,生存成为了二人共同的基本欲望,在寻找生存的过程中二人产生了感情,而双方却都有其自己的伴侣,在面临眼前的情感诱惑下,二人展现出了其各自相同的内心矛盾。《六天七夜》中的二元性设计来源于主人公的生存矛盾和二人的情感矛盾。
我们在看大卫.芬奇(David Fincher)②的悬疑片《颤栗空间》③,在商业类型片中《颤栗空间》也呈现出其独有的高度复杂性和二元性。影片中男女主人公是矛盾双方,男主等人想要进入铁皮房间,女主和女儿躲在铁皮房间内想要生存,在僵持阶段,男主等人内部发生了矛盾,根源设计为男主的人性良知(只偷钱不杀人),而女主的内部矛盾则在于冒着母女二人被杀的风险争取与外界取得联系的机会拯救面临低血糖的女儿。这里的二元性矛盾来源于人性的良知和伟大的母爱。
而《杀人回忆》中,朴警官与苏探员的内部矛盾设计并不是出于其自身的自觉欲望,二人矛盾的直接原因是破案方式,而这两种破案方式却来源不同地域的文化思维观念。例如片中出现的“我们这种小地方,办案用脚就可以搞定,”“这里不像汉城,汉城那么大,所以需要像美国人一样思考。”“他上过四年制大学,你去问他,我只读过三年制中专。”两位警官的调查方式都是具有明显区别的,这种区别的设计一种来源于传统的经验主义,一种来源西化的理性思考,相比以上列举的两部类型片,《杀人回忆》的内部矛盾不是设计在个人,其根本的设计旨在指向大的社会性矛盾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