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pig
2016/9/14 3:20:43
美国女作家苏珊.柯林斯创作的小说“饥饿游戏”三部曲《饥饿游戏》《燃烧的女孩》和《嘲笑鸟》是美国自2008年以来最畅销系列小说,尤其受到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小说问世以来好评如潮,众口推荐。曾四度获得奥斯卡提名的导演加里.罗斯将小说《饥饿游戏》搬上了大银幕。电影隆重上映后,票房一路攀升,领跑北美票房,并以首周末155亿的票房收入跻身影史三甲,在最能代表北美年度娱乐潮流走向的2013年美国“人民选择奖”颁奖礼上独领风骚。电影《饥饿游戏》已成为继《哈利.波特》和《暮光之城》之后美国全新的最受关注的青春系列片。
《饥饿游戏》小说和电影两种不同艺术表达形式,在北美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小说以文字为载体,通过人物、事件、情景等叙事元素,利用语言文字的魅力来吸引读者;电影以影音形式,通过故事情节的重构和镜头画面的剪辑等方法来传播一种思想。小说和电影在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但二者之间又是相通的,都是以叙事体裁为主。正是由于这种通融性使小说改编成电影成为可能。[1]《饥饿游戏》从小说到电影遵循着这一规律,架构了一个相同的反乌托邦式的科幻背景,塑造了一个相同的平民化的青少年女英雄形象。
小说与电影《饥饿游戏》架构了一个反乌托邦式的故事背景。在未来成为废墟的北美洲上,建立了一个以凯匹特为中心,由十三区组成的王国。然而由于凯匹特的高压统治和贫富差距过大,各区发动起义。结果第十三区被摧毁,其余各区重归凯匹特的统治。为了惩罚叛逆者,震慑众人,统治者设计了一个名为“饥饿游戏”的杀人选秀节目,即从每个区选出12至18岁的男女青少年各一名,作为贡品去参加比赛。24名选手被关在人工设置的室外竞技场内互相残杀,最后的幸存者就是最终的胜利者。竞赛的过程现场直播到全国各地,强令人们观看,并像节日一样庆祝。[2]人们可以赞助喜欢的贡品,而且这对于贡品的生存至关重要。对于十二区的人们“饥饿游戏”是一种折磨与羞辱,而对于凯匹特则是一场令人兴奋的娱乐活动。
故事设置的虚幻背景中融入了很多现实社会中的元素,战争、饥荒、贫富分化、精神空虚等在电影中均有体现,并将其推至极致。最为经典的是“饥饿游戏”并不是简单的杀戮,而是一场真人秀。每名贡品都会被包装,被宣传,甚至被炒作,来满足凯匹特人民变态的娱乐要求。惊心动魄的杀人游戏通过摄像传给观众,人们被源源不断的视觉符号和图像包围,感性的视觉刺激带给观众强烈的体验快感。这正是对美国娱社会乐至死现象的嘲讽,很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故事发生在第74届的“饥饿游戏”。故事中的核心人物是16岁的女主人公凯特尼斯,一个沉默寡言,直觉敏锐,心地善良,自信勇敢的女孩。凯特尼斯从小狩猎,箭术超群,依靠偷猎,采摘野果养活妈妈、妹妹和自己。当12岁的妹妹在十二区的“抽签日”被选中时,凯特尼斯自愿做贡品来代替妹妹。在竞技场上凯特尼斯利用掌握的野外生存技巧和知识生存下来。她与最弱小的贡品11区12岁的露露联盟,并对露露的死悲愤不已,表现出人性中的善良和对游戏的痛恨。当游戏规则改变为同一区可以两人同时获胜时,求生的本能迸发出来的智慧使凯特尼斯懂得利用游戏规则,她不仅与同一区的皮塔结盟,并且自觉地扮演着“明星恋人”的角色,以便获得更多的赞助。当二人最终取胜时,游戏规则再次改变为只能有一人幸存。两人拒绝互相残杀,愤怒的凯特尼斯向游戏规则发出挑战,她说服皮特准备一起吃下有毒的浆果,使游戏陷入无获胜者的尴尬局面。凯特尼斯使游戏的结局脱离了组织者的掌控,组织者只好慌忙地宣布二人同时获胜。处于弱势地位的凯特尼斯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勇敢赢得比赛,并挑战了统治阶级的权威。女主角凯特尼斯被塑造成了一个真实的贫民化的青少年女英雄形象,赢得了广大读者和观众的认可和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