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naikuan
2016/8/21 0:07:34
一、情节紧凑,剧情精巧
《两杆大烟枪》和《疯狂的石头》两部电影中,巧合和意外在电影中比比皆是。
故事情节的设置上,编导都别出心裁下了大功夫,令整个荒诞的故事看上去完整、缜密,环环相扣,跌宕起伏,很多情节令人不禁拍案叫绝。《两杆大烟枪》前一个小时是一个谜语,后一个小时是谜语的答案。由此一出笑料不断的闹剧正式开演。用评《红楼梦》的一句话“草蛇灰现,绵延千里”来评《两杆大烟枪》正合适。以情节而论,该片开头,几个犯罪小团体及个人被逐个介绍,看似毫无关联,但随着故事的深入,这几拨人被戏剧性的联系在了一起,整部电影充满了夸张的巧合,各条线索被逐层的聚集在一起,而每一个聚集点都会引起一段冲突。所以说《两杆大烟枪》在剧本上的创作上是相当成功的。《疯狂的石头》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是一样的,都是给人一种紧张、亢奋的感觉。
二、摄影配合情节,引人入胜
两部影片在摄影方面都是成功的,各种镜头的运用使影片有了自己的特色与风格,可以说是这两部影片的摄影都是“疯狂”的。《两杆大烟枪》以一系列脸部特写镜头开始,片中慢镜头、近镜头、快镜头、倒镜头的运用,让影片产生出想象力无限的视觉效果。整个影片色调充满时尚和现代感,又不失让人感到有点犯罪的感觉。《疯狂的石头》以不平衡的摄影手法来酿造一种“疯狂”、扭曲的视觉效果,以更好的配合主题。
三、音乐画龙点睛
《疯狂的石头》将一些耳熟能详的音乐略加处理作为背景,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影片在快速的剪切和场景转换中更是挥发出极具创意的快感。《两杆大烟枪》则是从头到尾都在配合画面播出非常刺激的音乐,英伦摇滚,重金属,朋克,爵士一起收录到其中,真的是让眼睛和耳朵一起过隐,那种故事结构,拍摄手法确实是让人们大开眼界。总的来说,两部影片的音乐都起到了配合剧情、紧扣节奏、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语言为影片大大加分
《两杆大烟枪》所有演员们操着浓重的伦敦口音,夹杂着无聊的,有趣的英式粗话。《疯狂的石头》则是融入浓厚的中国地方特色,四川话、山东话、广东话等等,使整个影片有了一种张力,一种很强的特色。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两部电影可以说是电影界的另类。《两杆大烟枪》有自己的特色,反映当时国家的“背后故事”,而《疯狂的石头》则用拿来主义制造中国特色,各有千秋。
我们再来看看这两部影片的不同之处。
盖?里奇在拍完《两杆大烟枪》和《偷抢拐骗》两部叫好叫座的影片之后却急转直下,他的失败很大程度是由于他开始在乎自己作品的思考性,当他将哲思引入到原本结构复杂的影片中,让原本好玩的电影开始变得生涩难懂,从而丧失了他原先作品的简单和纯粹。
如果说盖里奇在丢失自己原先赖以成功的东西,中国的年轻导演宁浩却把盖里奇丢失的东西重新捡了起来,将其改头换面溶入到了中国本土文化中,正所谓洋为中用,而且用得极其服贴。影片《疯狂的石头》的故事被导演宁浩放置在了山城重庆,结合了大量本土的重庆方言俚语,令整部电影不但充满了乡土味,而且妙趣横生,令观众能长时间将注意力集中在影片,并且伴以不停的大笑。
本土化是《疯狂的石头》大获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不仅很好地借鉴了同类型影片的优点,还大胆向其他类型片学习,并将之全部融入重庆的大环境之中。极具冯氏幽默风格的台词是影片中的亮点,很多经典台词成为时下的流行用语:“我顶你个肺”、“别摸我(BMW)”……宁浩很聪明地将草根文化贯彻到底,并以幽默为幌子巧妙调侃了时下社会的弊端,无论是下岗问题,还是综合执法、抑或是行骗招数,都被他以极为睿智的手法调侃和批判。
有些人认为宁浩是模仿了盖里奇的《两杆大烟枪》,本人以为本片绝非单纯的跟风模仿,因为影片《疯狂的石头》的故事概念是全新的,在笑料和情节的设计都建立在自己的文化上,只能说这是一种借鉴。《疯狂的石头》这类小成本的娱乐电影正是中国电影目前可以努力发展的方向,此类电影很适合中国电影现在的国情,毕竟能够像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这样引来巨资拍摄大片的导演屈指可数。
中国影迷喜欢《疯狂的石头》轻松的个性、跳跃的节奏、黑色的线条,让人觉得又酷又有趣,这是典型的黑色幽默形式。
《疯狂的石头》影片以极小的成本,换回了高票房,更赢得了无数的赞誉与惊叹,虽说难以在这部“见习”式作品看到什么成熟不成熟,但至少他受人喜欢,换来了良好的观众口碑。为什么没有一流投资,没有大牌明星加盟,却也混了个满堂红?想到这些前提着实让许多泡在影视江湖里的行家们大呼费解。
事实上,原因很简单,片子的喜剧调子很讨巧,而更有赖于它那用现实主义外壳包装却显现超现实主义风格的好故事。中国电影开始学聪明了,开始玩起了黑色幽默,开始以疯狂的喜剧节奏去嬉笑怒骂,这算是突破。《疯狂的石头》的成功归根结底是有一个黑色幽默的精彩剧本,这也许是国产小成本电影一个新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