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美国作家布鲁斯?杰伊?弗里德曼收集了12位作家的作品片段,并将它冠名为《黑色幽默》出版。此后,越来越多的评论家使用这个概念。于是,黑色幽默开始作为一个指称特定风格流派的美学术语而得以流行。
qiuqiu520
2016/8/20 21:59:39
黑色幽默是以一种无奈的嘲讽看待现代人与社会环境的冲突,并将这种冲突放大、扭曲、变形,使其显得荒诞不经和滑稽可笑。带有这种艺术风格的影片也就是黑色幽默电影。黑色幽默是一种哭笑不得的幽默,悲剧内容和喜剧形式的交织混杂,表现世界的荒诞,社会对人的异化,理性原则破灭后的惶恐,自我挣扎的徒劳,是其中的内容。面对这一切,人们用玩世不恭的人生态度拉开与现实的距离,以维护饱受摧残的人的尊严。这类电影必须有一个好的编剧,一个好的故事,当然,还要有一个对结构的安排构思奇妙的导演。
2006年夏天,一部很土很方言的中国电影,以号称“横空出世的幽默”,让全国人民都笑了。随着《疯狂的石头》的热映以及其后“疯狂”系列的延续,网上关于《疯狂的石头》与《两杆大烟枪》的对比评论越来越多。最近我再一次回味了这两部作品,现在我从细微中看出了许多当代电影中所缺少的东西,也看到了两部影片在不同层面的异与同。
在谈论宁浩的影片《疯狂的石头》之前必须要提到一个人——盖里奇,这位曾经当过电影院放映员的独立影人因为电影处女作《两杆大烟枪》而名声大噪。作为一部典型的后现代黑色幽默电影,《两杆大烟枪》的片名和它的内容一样有趣、复杂、玄关重重而肆无忌惮。
当众多的人物鲜明出场,在各自的区间里运神酿气,我们就知道导演准备好了一个大大的包袱,既让我们跟随主角们的遭遇身处其中,又给我们所有的去脉来龙仿佛上帝俯看人间游离其外。看那些天衣无缝的巧合在最短时间内集合碰撞最后幻化成出人意外的各自人生归属,意犹未尽。得失不再重要,而是这结果形成的过程所经历的惊奇。我们不由自主兴致勃勃和心甘情愿地被忽悠,因为就爱这样过瘾的故事。
精确的巧合像齿轮咬合般,将人生的可笑,无奈,仓促和猝不及防运转得细密无声。有人大声质疑,这不过是编剧的刻意塑造,人生哪有那么多的“刚好”和时刻逆转,不断得失的时运。然而我们为什么不相信?我们时常感觉人生仿佛被一双冥冥之手操纵,感叹这就是命中注定。但是也许是因为我们一直都在自己的单行轨道上行驶,全然不知自己和周围一切已形成一张密密的网,牵一发即可动全身,所有的因果如同蝴蝶效应般层层作用和循环往复。
巧合和意外在这部电影中比比皆是,盖?里奇在设置这些巧合和意外的过程中并不是把巧合与意外直接呈现出来,而是在巧合和意外发生之外做一些铺垫,使这些巧合和意外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极大地刺激了观众的兴奋点,又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并具有强烈的喜剧效果,这种喜剧效果往往会带有黑色幽默的性质。
《疯狂的石头》是宁浩导演“疯狂”系列的第一部作品,它完全打破了原有电影的叙事方式等,是中国电影的又一新作,是一部前所未有的现代喜剧。它的成功靠的是观众的口口相传与媒体的赞誉。因为是低成本影片所以在宣传上并无太大动作,而且影片的演员阵容也缺少大腕,导演宁浩更是不为人知,所有这一切决定影片没有其他卖点,只有影片本身。凭借《疯狂的石头》,宁浩导演晋升为新一代知名导演。
宁浩自己说,“盖?里奇的这两部电影(《两杆大烟枪》、《掠夺》)对我有很大启示,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这部电影。其实应该说是这么一个流派,有一批这样的电影,像盖?里奇、昆汀?塔伦蒂诺、库斯图里卡等等。就是玩,就是黑色幽默,当时我就想拍摄一部这样的片子,而且是中国化的。其实是世界电影已经到了这么一个阶段,中国实际也到了这个阶段,自然应该会有一批这一类型的电影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