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历代以来的游侠事迹不同,和具有现代意义的武侠小说不同,武侠电影以影像奇观的方式,为中国侠文化营造了一个独特的想象空间。
zhuoyue001
2016/8/16 20:20:55
在武侠电影的视听想象里,有三个方面构成了武侠电影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首先是武侠电影的感官刺激。或者用刀剑,或者用拳脚;或者写实,或者奇幻,或者用灰暗的色调,或者用绚丽的光泽――武侠电影给予观念最直接的体验,是既不同于现实也不同于语言叙述的“视觉新潮”,大量运用特技手段以及不惜巨资的大制作,成为武侠片的一个鲜明特色。
其次,是武侠电影的性致情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武术被当作是一种“道”,因而有“技进乎艺,艺进乎道”之说。初级的功夫只是一种技术即“技击”,而高明的功夫则成为艺术也就是“武舞”,其终极追求则是“道”,即对人生和人性的领悟,不仅是一种武学境界,更是一种侠义境界,是在坚持正义原则基础上的逍遥人生,也就是“笑傲江湖”,这成为一种诗意的审美,是其他电影类型难以取代的。
第三是武侠电影的历史韵味。武侠小说和武侠电影往往都喜欢选择历史剧变的时代,在这中间拷问人性,悟解历史。比如,《英雄》提出一个“天下”观,大侠们在貌似侵略的统一战争与可能是分裂的抵抗战争中间摇摆,最后放过了秦始皇s黄飞鸿从挨打的历史中向洋人学习,洋为中用,唤起民族浩气;霍元甲从一个单纯追求“武功天下第一”的武痴,完成了为国人争光、为民族争气的转换,然而,他却在最后被侵略者害死,从而揭示出“宜将剩勇追穷寇”的真理,等等。在历史中沉思,将武侠片和历史规律的追寻结合起来,终于重新拾起了自清末革命党人那里开始的“武侠革命”意识。在经历了整整一个世纪之后,通过武侠电影,武侠重新回到了它的主流文化的源头――“为国为民,侠之大者”。
2008年以来的武侠电影世界,总是不断有惊喜,而对人性和历史的思索也更加深化。武侠本来生当乱世,那些乡土中国的侠隐桃源,纷纷皆成往事。武侠电影带来更多的辛酸,更多的沉思。年初的《投名状》鞭辟人里地拷问了人性,曾经淳朴的江湖人性,在体制的名利诱惑中变态,最后是一起毁灭了去。岁末刚刚上映的《叶问》,则显示了中国人在危难之际的群体侠义精神。叶问从侠隐中走出来,在抗战胜利后推广咏春,成为全民健身的宗师。而他的弟子李小龙,则创造了武侠的健身与影像神话。中国武侠本来是习武而不炫武的,但在危难之际,侠隐挺身而出,成为“为国为民”的“侠之大者”!
但在今天,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侠都只是想象中的文化形态,作为一种专门行为的侠,已经不存在了。侠,已经弥漫在中国人的文化中,弥漫在中国人的性格里,成了人们性格中的一种正义和阳刚的因素:顽强拼搏、勇攀高峰,是侠;见义勇为、挺身而出,是侠;乐于助人、古道热肠,是侠;胸怀坦荡,仁者无敌,也是侠……正如有学者指出,侠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民族化的符号,是独具中国特色的一种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