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赏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一个陌生女人来信》改编自茨葳格的同名小说,这层背景无疑为影片盖上了一层浓厚的文学气息。影片讲述了一个终其一生对爱情飞蛾扑火的痴情女子,为了一个作家,她开始了跌宕起伏的一生。
这段略显可悲的爱情故事发生在处于动荡中的北平。战争年代的北平,生死只在一瞬间。伴着一段优雅的古典音乐和昏黄的灯光,作家坐在黑暗中看信,就是这一封信道尽了那位弥死女人的今生不知为何所起,但一往而深的爱情。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作家尚未出场,就已经自带了一层厚厚的文学气息。一箱箱书籍,房间内传出的京剧声和笑语声,这样的神秘吸引住了这个女孩,于是暗生的情愫让女孩开始想快点长大。终于一天,男人如期而至,像童话里的王子一样,骑着摩托车,毫无防备的撞进了少女的心里。这是他和她的第一次见面。男人回身的那个挥手,开始霸占了少女对爱情全部的憧憬。
他和她的第二见面同样是在门口,她奔跑出去的同时撞上了正要进门的他。她的少女心在四目相投的同时被融化掉了。他的眼神是那样的让人着迷,温暖而又深情。他微微一笑,绅士的说了一句话:SORRY。一句对不起,换走了她的心。信中,女孩写到“从这一秒钟起,我就爱上了你。我知道,女人们经常向你这个娇纵惯了的人说这句话。可是请你相信我,没有一个女人象我这样死心塌地地爱过你,我对你从不变心,过去是这样,这么多年过去了一直是这样。”死心塌地是面对爱情最不理智的做法,但是她也就只会这一种爱法了。女孩对自己感情的笃定,对爱情飞蛾扑火的态度,对作家那样的欲火炽烈。她对他所有的专一,所有的痴迷,无非是一个孤独的孩子对爱情最纯粹的诠释。
凡事都有偶然的凑巧,结果却又如宿命的必然。离开北平六年后,她考回北平的师范大学,只身回到了那个院子。这一次,男人终于注意到她了。她远远的看男人向自己过来,越来越近了。可是马路很窄,不可能通过两辆黄包车。男人选择了让她先走,男人那漫不经心的目光不由自主地向她身上一扫而过,立刻变成了那种专门对付女人的目光。这种目光让她的心里,发生了他不曾知晓的兵荒马乱。可悲的是,她过去后男人还回过头来看,但没有认出她来。在一次动乱中,他抓住她的手,往楼道里躲,他们的故事,就这样开始了。他和她去小饭馆吃饭,然后又“顺理成章”的带她回到了自己的家,招数和对付其他女人一样。那个北屋,那个让她魂萦梦牵的地方。他向她发出邀请的时候,她不假思索的答应了。一夜过后,他使她已经从女孩,变成了女人。然而,男人一句要去外地一段时间,回来会找她。就这段美好“爱情”的结束。临走时,女孩向男人要走了一枝象征着天真,单纯的白玫瑰。
这一走,他们就彻底的结束了,因为男人再也记不起她了。一个腐烂的苹果见证那三个月煎熬的等待。
后来,女孩怀孕了。但是女孩没有用孩子去要求男人留在她身边,就算这是男人需要负的责任。正是因为是那样的深爱他,所以奋不顾身的捍卫男人的名声,任由自己独自承受着后果。正因为不愿意让他对她产生任何的厌烦,不愿他们之间的“爱情”有一丝污点,所以她带着孩子离开了,,这似乎是女孩最后唯一能为他做的事情了。她希望他想起她的时候,总是怀着爱情怀着感动,尽管他从来没有想到她,甚至忘得一干二净。她只想做他众多莺燕中的独一无二。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女孩离开后,迫于现实生活的巨大压力,身无长物的她无奈沦落风尘中,然而即使投入别的男人的怀抱,她的心依旧是属于男人的,她的身体可以被不同的男人玩弄蹂躏糟蹋,但她的精神世界却保持着永恒不变的爱。最后,女人在四川江边的一个小镇上生下了孩子,八年后,她的孩子已经长得楚楚动人。她漂亮的孩子在舞池中穿过,在一个白色的柱子前面停了下来,他喝着汽水,小眼睛望着躁动的舞池。女人用她的肉体交换着孩子的幸福,可悲的女人,可怜的母亲。她在信中解释她所有的卖力,“我不愿意、更不愿意让我的孩子、我那聪明可爱的孩子在陋巷的垃圾堆中,在肮脏的空气中长大成人。不能让他那娇嫩的嘴唇去说那些粗俚的语言,不能让他那白净的身体穿着破旧的衣衫——你的孩子应该拥有一切,拥有和你相等的生活,所以我和别人在一起,跟那些可以给我提供这样生活的人在一起。不管是年轻的还是老的。”爱屋及乌,因为孩子是男人的孩子,所以她不舍得孩子受到一丝的委屈,不舍得孩子有一丝的苦难,她将对他的爱从来都体现在细节里,为他学毛笔字,为他考师范大学,为他放弃自己的尊严。女人在舞厅里,面对这个深爱着却又深伤着自己的男人,干脆爽快地答应他的风流请求,一句“朋友算什么?自尊算什么?下一次我还会这样,你的声音有一种神秘的力量,让我无法抗拒……”饱含了太多的心酸和不甘,表明一个风尘女子内心最深处的伤痛。女人的爱,早已经脱离肉体,深入灵魂。正如她说的“我的爱在灵魂深处,又与我的肉体何干?” 她的爱让所有人都心疼。
对于男人来说,少女的擦肩而过可以忘记,青春女性的含苞欲放也可以忘记,风尘女子的激情缠绵统统可以忘记,他阅历无数女人的身体,他感性的细胞也仅仅会在共进早餐的刹那间的怀疑似曾相识;而对于一个女人来说,从少女怀春到青春邂逅,再到风尘沦落,最后黯然离别,却始终执著地坚持着那份独一无二的爱情。当女人再次离开男人那间屋子时,女人同样要走了一枝白玫瑰。他独霸了她的青涩时光,却错过了她的白发苍苍。管家那句“早啊,小姐”,见证了岁月的沧桑,更见证了爱情的弥久……
导演处理影片画面的手法也贴切着回忆这一主旋律,整个影片的色调始终是灰暗的,像是由一张张泛黄的茶色相片拼接而成,时光的碎片就这样一览无余地展现在观者眼前,造成一种老照片的感觉。在女人告诉男人,孩子死了的时候,黑白的色调,何尝不是女人内心的颜色,因为那是他和她的孩子啊。当男人读完这一封来自一位陌生女人的来信时,他颓然的窝在沙发上,黑暗的台灯下,看不清他的脸面,导演又用了这样一种哀伤的色调,体现男人那种痛不欲生的感觉。
演员的精湛的表演是影片的点睛之作,这部影片最迷人的地方,莫过于徐静蕾坐在黄包车上离开,她并没有哭泣,却让观众不自觉的想为她哭泣。因为她的悲伤和难过都在她的双眼里。人在最悲恸的时候,会忘记怎样哭泣。管家虽然没有过多的镜头,但是当他看见女人从屋里走出来,那种惊讶和一种复杂的感情,从他眼神和都抖动的下巴中可以让观众感受得到。最后就是男人缓慢地走向门外,看着女人曾经住过的那个院子,双目中满是内疚惭愧和悲痛。这一切的一切,都让观众对影片意犹未尽。让观众都感叹着“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悲风秋画扇”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