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文学
鲁迅《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短片小说集),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被称为“匕首”“投枪”,中国现代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
周作人《小河》被称为“新诗中的第一首杰作”
胡适《尝试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集
郭沫若《女神》,历史剧《卓文君》《王昭君》《屈原》《蔡文姬》《武则天》
丁西林《一只马蜂》(独幕喜剧)
叶圣陶《稻草人》我国第一部童话小说集
张恨水《金粉世界》《啼笑因缘》
林语堂《京华烟云》
郁达夫《沉沦》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散文集《故都的秋》
矛盾《林家铺子》《之夜》,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散文《白杨礼赞》
徐志摩《再别康桥》
闻一多《红烛》《死水》,诗歌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戴望舒《雨巷》
冰心《繁星》《春水》(诗集),散文《小桔灯》
朱自清《背影》《匆匆》《荷塘月色》
欧阳予倩《桃花扇》《忠王李自成》(历史剧)
洪深《少奶奶的扇子》(导演)
田汉《名优之死》《获虎之夜》(独幕剧),《毕业歌》《四季歌》《义勇军进行曲》作词
老舍《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我这一辈子》(小说),《茶馆》《龙须沟》(话剧)
曹禺《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
夏衍《狂流》《春蚕》《祝福》《林家铺子》(电影编剧)
沈从文《边城》《湘行散记》
巴金《家》《春》《秋》“激流三部曲”,《雾》《雨》《电》(爱情三部曲)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沙汀《淘金记》《困兽记》《还乡记》
孙犁《荷花淀》《芦花荡》“荷花淀派”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山药蛋派”
张天翼《包氏父子》《大林和小林》《宝葫芦的秘密》
周立波《暴风骤雨》
钱钟书《围城》“新《儒林外史》”
萧红《生死场》《呼兰河传》
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色戒》《金锁记》
十七年文学
杨沫《青春之歌》
梁斌《红旗谱》
罗广斌、罗益言《红岩》
柳青《创业史》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贺敬之《白毛女》
王蒙《青春万岁》《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
80年代以后
伤痕文学
伤痕文学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它得名于卢新华以"文革"中知青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伤痕》。。"伤痕文学"的出现直接起因于上山下乡,它主要描述了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官员及城乡普通民众在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悲剧性的遭遇。
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
朦胧诗派
1980年开始,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被称为"朦胧派"。以舒婷、顾城、北岛、江河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朦胧诗派"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
刘心武《班主任》《钟鼓楼》
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鲁彦周《天云山传奇》
高晓声《陈焕生上城》《李顺大造屋》
古华《芙蓉镇》
路遥《人生》《平凡的世界》
张贤亮《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
贾平凹《鸡窝洼人家》《浮躁》《古炉》《废都》《秦腔》
韩少功《归去来》《爸爸爸》《女女女》
张承志《黑骏马》《北方的河》
王小波《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
阿城《树王》《棋王》《孩子王》
王安忆《小鲍庄》《长恨歌》
莫言《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丰乳肥臀》《四十一炮》《生死疲劳》《蛙》
刘恒《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黑的雪》《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王朔《动物凶猛》《冤家父子》《过把瘾就死》《看上去很美》《顽主》《我是你爸爸》
苏童《米》《红粉》《妻妾成群》
余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兄弟》《第七日》
余秋雨《文化苦旅》《山居笔记》
陈忠实《白鹿原》
阎连科《受活》《风雅颂》
刘震云《官场》《一地鸡毛》《我叫刘跃进》《一句顶一万句》
毕飞宇《青衣》《玉米》《平原》《推拿》
韩寒《三重门》《他的国》《零下一度》《一座城池》《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郭敬明《幻城》《梦里花落知多少》《小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