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电影学院北电论坛 → 中国电影的类型、样式与策略
查看完整版本:中国电影的类型、样式与策略
2016/8/3 2:27:29





2016/8/3 8:19:26

  类型电影是好莱坞制片厂制度的特有模式,它是高度商业化电影制作的产物。好莱坞梦幻制作工厂在他的流水线上按照当时社会最流行的口味,成系列地将一部又一部的贴着好莱坞标签的电影成批地推向市场,造就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好莱坞的辉煌。曾几何时,也有不少国家希望模仿好莱坞的生产模式,造就他们具有民族特色的类型电影,但是最终的结果,仅仅出现了一些电影的类型,而无论如何也造不出好莱坞样式的类型电影。因为类型电影实际上是一种具有强烈美国色彩的商业和艺术共生的文化现象。
  中国其实并没有类型电影,因为中国从来就没有真正产生过生产类型电影的土壤,20年代中国电影初创时期曾经有过短暂的萌芽,香港电影也有过类型电影的尝试,比如武侠片、功夫片的确具有类型电影的特点,但这些也只是电影的类型而不能称之为类型电影。
  中国电影成长的环境与好莱坞大相径庭,它始终伴随着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而坎坷度过,早期影片受好莱坞的影响,在被称为冒险家乐园的上海,在夹缝中求得一线生机,开创了中国电影关注社会,慰籍民生的先河。随着1931年日本占领东北进攻上海,从此中国电影就走上了一条救亡图存,为民呼号的道路。左翼电影、国防电影、孤岛电影,都表现出这样的特质。1949年解放到今天,60年的岁月苍桑铺就了中国电影前三十年强烈的意识形态性,后三十年从形式美学转向商业大片的曲折道路。在这60年中。前三十年几乎严格地按照计划经济的模式来拍摄电影,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电影作品的分类也是以题材为主要的分类法。革命历史题材、农村题材、工业题材、民族题材、儿童题材、反特题材是我们最熟悉的题材。还有一个用来分类的词汇就是样式。样式的原意是相同的式样,比如旗袍的样式,西服的样式。在以往的电影分类中可以说喜剧样式,悲剧样式。这种分类法和类型有些相似,但样式的分类同时可以用于所有文艺作品,与类型电影的特指性完全不同。最近几年随着类型电影这个名词的流行,用类型替代样式成为一种惯例,但是电影类型绝对不是类型电影的反用,这里的类型只是与样式同意的一种分类法,而类型电影确有其特定的内涵和定义。
  题材与类型的学术概念及区别分明又有相交融的部分,类型研究与题材研究的区别,在于题材研究关注的是作品“所具体描写的主要事件或生活现象……所反映的生活现象的对象、性质和范围”。如‘农村题材’‘工业题材’‘历史题材’‘战争题材’,而类型研究则分析“由于不同的题材或技巧而形成的影片范畴、种类或形式”。
  从题材到类型转换,应该说是中国电影意识形态控制宽松化的结果。在前三十年电影领域有些题材是不能轻易碰的,比如爱情题材,历史题材、城市题材。一部《柳堡的故事》被批,让拍摄爱情题材的影片的人噤若寒蝉;一部《武训传》被批,又让拍摄历史题材的影片心有余悸。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在影片分类方面有了多种选择。尤其是市场经济的范围不断扩大,电影的生产也逐渐摆脱了计划经济的模式。从第四代开始,题材已经不能涵盖中国电影的所有类型。《天云山传奇》《芙蓉镇》划为“文革题材”已经很不合适了;《黄土地》《红高梁》也无法用“革命历史题材”来定位。所以在80、90年代,中国电影开始用社会片、爱情片、家庭伦理片、古装片、武侠片、娱乐片、动作片这些名词来替代过去用题材分类的方法。其中也出现过像吴天明导演的“西部片”,以及所谓的“独立电影”。90年代后半期,大片、贺岁片、人物传记片、青春片、主旋律电影、小制作电影、电视电影、主流电影、艺术电影这样一些名词不断闪现。真正将类型电影作为一个话题来讨论是近几年的事。
  中国电影人追捧类型电影的初衷无可非议,世界电影史上,二三十年代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都曾经想建成能与好莱坞抗衡的电影基地,造就本民族的类型电影,但是结果都是一样,银幕上百分之八十以上还是好莱坞的类型电影,而本国电影都是以艺术的魅力征服观众,票房却都进了好莱坞老板的腰包。所以我们在总结好莱坞类型电影的同时,并不一定要把类型电影作为我们国家发展的终极目标。因为好莱坞的类型电影除了上面所说的三个基本元素以外,它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它深厚的文化土壤,比如好莱坞的镍币影院是类型电影最初兴起的基础,5分钱的票价和一万多家影院培养了最初的美国观众群和观赏习惯。美国人对类型电影的认同和千篇一律情节的容忍可能是任何‘有意味的观众”无法接受的。其次,早期的八大公司在他背后的财团如摩根银行、洛柯菲勒家族、壳牌石油公司的支持下,八大公司分工密集的流水线创作队伍,设备精良的巨大的摄影棚和外景地,遍布美国甚至全世界的发行网络和电影院以及越来越国际化的创作思路和投资策略决定了好莱坞的类型电影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经济体用来生钱的一种衍生工具。第三,领先于世界的高科技也是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超越的,比如类型电影里的科幻片,那些眼花缭乱的技术和特技我们只能望其项背。所以诞生在英国的007、哈利波特最后只有搬到好莱坞才有延续生命的可能,因为美国观众可以忍受情节的重复,但不能忍受技术的瑕疵和平庸。
  从1995年中国开始引进好莱坞大片,到2002年中国开始尝试国际合作拍片,陆续拍摄了《英雄》《无极》等国际投资的大片。巨额的投资和高额的票房回报让许多人觉得类型电影就是电影的前途,好莱坞就是电影的天堂,于是电影首先是商品其次才是艺术,等等话题开始流传开来。经济的驱动力在这股风潮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连以拍摄艺术电影见长的第五代领军人物张艺谋、陈凯歌都首先进来一试身手。结果是张艺谋虽然全身而退,却把多年来积累的艺术电影的名声消耗殆尽,陈凯歌几乎是成了过街老鼠,被网民们一阵恶搞,颜面丢尽,武功全废。而与此同时,以冯氏贺岁片出名的冯晓刚,在华谊公司的旗下一部又一部地将既有中国韵味,又不乏世界眼光的通俗喜剧推向市场,每一部都拔得票房得头筹,成为中国电影成功的范例。冯晓刚的电影之所以成功说起来复杂,其实也很简单。他不过是将观众的喜好,老百姓的趣味作为影片最终的追求。所以成功与否就要看导演是否能准确地把握到底什么是观众真正的喜好和趣味。2007年的《集结号)凇照过去的分类就属于革命历史题材,也可以说是主旋律电影;在好莱坞就属于战争类型影片。但在冯晓刚这里它就是贺岁片,与以往的主旋律影片和革命历史题材相比,他最大的特点就是能调动电影的一切手法紧紧抓住观众的心,让感情在几十分钟里得到充分的释放。于是票房第一就是顺理成章的了。按照好莱坞的策略,如果这种类型片一旦挣钱,流水线将会立刻开动,一连串似曾相识的影片就会不断出来,或者拍续集使观众看到倒胃口才会罢休。但是冯晓刚却没有这样做,他的下一步片子是和《集结号》完全不同的《非诚勿扰》。这就是中国电影的现状,我们没拍类型电影的土壤,我们没有那样可爱的观众和观众文化,我们也没有那么强大的流水线和科技力量,也没有那么强大的财团为影片的失败垫底。所以冯晓刚只能一部接一部地把最好的、最挣钱的影片推向我们这个并不成熟的市场,让观众来选择和规范。这就是中国电影在脱离了意识形态强力控制以后所应该采取的态度――在好莱坞模式的类型电影和欧洲推崇的艺术电影之间摸索一条中国的道路。取其所长,避其所短,在商品与艺术之间游走,在灵魂与肉体之间穿梭,在高雅和媚俗之间找到一种平衡。好莱坞虽然强大,但他并不是我们所要追寻的理想;作者电影虽然有灵魂的震撼力,但是它并不适合在商业市场上贩卖。中国电影必然是中国老百姓真正的所爱,“有意味的中国观众”一定要看“有意味的中国电影”。这就是中国电影的策略。


Powered by ZuoJu X5.0
Processed in 0.0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