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电影学院北电论坛 → 冯小刚电影的转型
查看完整版本:冯小刚电影的转型
2016/7/30 16:03:20





2016/7/30 21:48:03

冯小刚电影的再次转型:以《夜宴》与《集结号》为例
  随着李安的《卧虎藏龙》在国际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内地许多大牌的导演纷纷照葫芦画瓢,对市场有着敏锐嗅觉的冯小刚也已如此。但是中国大片的开场命运并不被人们所接受,《夜宴》也难逃这种命运,就好像王一川所说:“《夜宴》等大片仅仅停留在‘感目’的层次,远远不能到达‘畅神’与‘会心’的境界。”这么说《夜宴》失败了吗?或许从票房看,并非如此,但我们有理由认为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下,冯小刚的一次不成功的“华丽转身”。《夜宴》舍弃了冯导以前的贺岁电影的艺术特色,好比幽默滑稽的传统喜剧形态、小品式的故事编造、大喜小悲的通俗样式,但最讽刺的是《夜宴》本属复仇故事,但在剧中频频出现“看你眼中的痛苦,我心都碎成渣”、“表演是我的特长,一剑舞功四方”等古今贯通、中西杂糅的对白,引人发笑。连观众也在感慨“我们需要冯小刚的导演,而不是一位思想家”。虽然说《夜宴》并没有得到观众的认可,但毕竟是冯小刚的一次突破和跨出本土的尝试。
  2007年《集结号》的公映,让观众们眼前一亮。一直以拍商业片的冯小刚此次却以“官家”的身份在《新闻联播》中隆重地进行推介,这在中国电影上是史无前例的,其中也说明了《集结号》获得了官方的认可。《集结号》在播出后获得了相当高的评价,《集结号》在某种意义上说不是一部纯粹的战争影片,但是因为战争故事与场面贯穿整个影片,把其归纳为军事题材类的电影是完全符合的。《集结号》的成功之处在于走出了中国传统战争片对于伟人、英雄的过分赞颂,其主要是以“每一个平凡的牺牲都是伟大”这一思想主体出发,深刻地反映出导演对于战争与人性的深思;在审美意义上把个体主人公的主体价值与内心生活充分展现于观众面前,不同于以往的中国战争片,大多仅仅构造一组群像,群体经常将个体遮蔽了,个体角色往往代表着某个时代的精神,或者是单纯地将其当作是时代精神的传声筒,而《集结号》塑造的是无比鲜活生动的个体,最大程度还原战争片的原貌;《集结号》创造了没有明星演员而获得高票房的传奇。现在的大片都是依靠演员支撑票房,无论这位明星是否真正符合角色,只要其人气与市场覆盖率高就无关紧要。但《集结号》中除了任泉、王宝强、张涵予、邓超等几个稍有名气的演员之外,其余都是本色出演,但是《集结号》最后却收获了2.6亿票房的成绩,远远超过了冯小刚以前所有电影的总和,由此可见,明星的参与并不是决定电影票房的决定性因素。从某种程度上说,《集结号》是中国电影发展史上极具里程碑的作品,它所包含的影响,所带来的示范性,远远超出了这部影片本身的内涵。
  冯小刚从《集结号》中找回昔日的自信。不过冯导也因此而感到身心疲倦,所以在电影杀青的时候,冯导发出“再也不弄这样的电影”的感慨,但不管从哪一个角度出发,我们都希望能够看到冯小刚能够继续带给我们惊喜。


Powered by ZuoJu X5.0
Processed in 0.0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