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d117587
2016/7/30 12:25:42
动画片《花木兰》并不是一个充分尊重中国人印象中那个传统“替父从军”的民间传说的模式和版本,而是进行大胆的符合西方人接受心理和习惯的艺术夸张和改编。片中花木兰成了一个典型言谈举止大胆、情感表露直白主动的西方女子,而全然没有中国传统封建女子的矜持和谨慎。此花木兰非彼花木兰,西方是用自己的文化想象和演绎装进了这个名叫“花木兰”的瓶中,可这将会引起中国人的认同和接受吗?当然,事情是相对的,与国外同类的艺术作品相比,国内的历史传说影视作品,大多流于机械、呆板、故事繁长,在细想深度和创意力度方面明显有缺失。如《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孙膑与庞涓之间的斗智并没有很浓的“兵法”味,倒是在其中穿插了不少香艳爱情故事,而那些智勇谋略却淹没在情感纠葛中,创作思维的落后和想象力的缺失,以及对待历史题材的创作态度,这些应该是好莱坞抢拍中国题材影片带给国内同行的一个重要警示和启迪。
再说说《功夫之王》
《功夫之王》故事构架本身是完全西方的,通过一次历险来完成一个男孩的成长,故事剧情以中国《西游记》历史为载体,明星间的配合也成为该电影一大亮点,成龙醉拳一出场,幽默和潇洒的派头依旧呈现;李连杰在竹林中追逐外国小男孩,让人联想到酷爱竹林背景的胡金铨;成龙与那个小孩在酒肆第一次深入交流,无论是布景还是服装,处处都体现出唐风。由此可见,透视这部电影,让我们了解到西方眼中的中国人形象,通过自己理解定义将其放入剧本中,演出想要的效果。《功夫之王》编剧约翰.福斯他在影片中向中国武侠电影致敬的同时也对中国古典文化进行了大力展示和融合,片中出现了许多功夫专有名词,比如水上漂、螳螂拳,这些中国文化符号,经过他们西方,改造成了西方人能够理解的词句,读来别具一番趣味,在西方人眼中,中国功夫精湛无比,如果中国还有电影的话,“功夫”也许是唯一主题吧。
wuying000
2016/7/30 13:34:55
西方价值观与东方价值观差别很大,从一些耳熟能详的电影中也能看到,例如《功夫熊猫》中所牵涉的英雄观,西方崇尚个人英雄主义,讲究人人平等,而中国却自古都以等级观念为基底,逾越不了封建底线的鸿沟。在这篇文章中,无疑不折射出西方价值观与东方价值观的区别,从而也使论文内容在预定基础上得到升华。根据世界电影发展潮流,不难看出欧美影片大力以中国元素进军市场,将中国情结、赋予中国精神等一系列中国形象元素加入剧情,使欧美影片具体形象化,使好莱坞影片在内容、情感、技巧上互为渗透。最后想说的是在西方人眼中,中国已慢慢崛展起来,中国形象也在不断变化发展,正此,西方眼中的中国形象逐渐渗透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