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式
这个概念大家都知道是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来的,现在这个概念已经超出科学哲学的范围。我们只求通俗:范式就是由概念、理论和范例三个方面构成的共同体成员共有的东西。反过来说,就是共同体成员共有一套概念、理论和范例,他们就共有了一个范式。
◆选择的结果
看——历来都是选择性很强的行为,有所选择就有所放弃。选择的结果是:1、任何一部影片被众多人看过之后,这些人看到的内容却是绝对不会完全一样;2、任何一部影片总会被众多的人完整地看过,然而他们看到的却绝对不是整部影片。
◆选择的依据
选择一般是依据分析的目的来进行的。但是法律学家以宗教目的来分析影片或是心理学家以政治目的来分析影片基本上是很难达到目的的。可见分析的目的虽然重要,但这却不仅仅是一种职业习惯,更重要的原因是——当一个人打算去分析一部影片时,他总是有某种分析的范式或明或暗地在起支配作用。
◆范式与分析
运用什么样的范式,就会有什么样的分析,而有什么样的分析又会有什么样的读解和诠释。巴赞对《偷自行车的人》中孩子的分析依据是“影象本体论”范式;前一时期对中国第五代导演批判的依据是“后殖民理论”范式……
◆范式的选择
对于影片进行分析需要选择一定的理论范式,但是,在分析影片时普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没有运用理论范式的影片分析是不可能进行的,然而运用理论范式去分析影片又容易走向过度诠释。
当分析的目的不在于诠释影片本身,而只是为了证明某种理论的地位,率先建立起一种理论范式,具备了自身对影片的期待系统,然后根据这个期待系统去分析出影片中能被容纳、说明和演绎的那些部分,所以被发现的东西就不一定是本文所要表达的东西,这绝对不是纯粹的电影理论,而是文化理论,这种理论应用于某部特殊的电影,而作出的分析就是过度诠释。
避免过度诠释就要努力实现在影片本文中所发现的东西就是本文所要表达的东西,而不是根据自身的期待系统而发现的东西,同时,还要把本文当做一个连贯性整体,当作其原初意义生成系统来看待。
所以,正确的理论范式应当是与电影具有同构关系的电影理论而不是文化理论。
◆诠释本文
诠释本文 就是把对本文的诠释作为目的;使用本文则是根据各种不同的目的自由地使用本文。
使用本文已经超出了电影研究的范围,应该从讨论中排除出去。
诠释本文的分析中,影片不仅是分析的对象,更是分析的目的,影片是自足的、完满的、连贯的、具有原初意义的生成系统。
◆电影艺术的生成与转换
一开始的电影只是一种生活的实录而不具备艺术的成分,只是梅里埃一次偶然的“卡片事故”,使他掌握了“停机再拍”的技巧,在后来的发展中成就了蒙太奇技巧的整个系列,逐渐与现实分野而走向艺术。
从理论上看,任何对象都可以成为不同学科的研究对象,同理,电影历来就是作为不同学科的对象被加以研究的。固然,任何一种对影片本文的分析都值得尊重,都是他们应有的权利。问题只在于:当分析着眼于影片本身,当分析被视为对影片更深入把握、更精微鉴赏的一个必经阶段,当分析首先是艺术的分析,这种分析便只能是诠释本文的分析。
电影首先是以艺术作品的形态存在的,然后才可能是别的什么东西。所以,着眼于诠释本文的分析,从根本上说是把影片当作艺术作品来进行分析,是从艺术出发的分析。
注意的是:把影片当做一个艺术作品,从影片的艺术出发并不意味着分析只能局限于艺术,分析只以艺术的读解为目的。实际上,任何一种艺术都包含着观念的形态,都与创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对人生的感悟紧密联系在一起。诠释本文并不意味着仅仅是分析艺术,诠释本文同样可以引申出思想的含义,而且本来就应该如此。
■最后一章的内容我以为是作者在向我们妥协。
作者的本意是:运用电影理论的分析才是真正的诠释本文的分析,从本文中引出思想是真正的艺术分析;以其他的文化理论范式对电影的分析是使用本文的分析,是以预设的思想取舍本文的分析,这不在讨论的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