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艺术发展史,就是电影艺术家对电影艺术规律的可能性不断探求、开拓和创新的历史。其中对世界影坛产生重大深远影响的是:
欧洲先锋电影运动
1920年开始在法、德等国兴起,延续了大约十年左右,最后由于有声电影的出现而告终。先锋电影运动是企图把电影美学的所有可能性尽量表现出来的一切探索、实验和研究。是电影艺术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意识到电影的艺术潜力并力图创造一种艺术电影的重要尝试。
先锋电影运动分三个阶段:
纯电影
达达主义思潮在电影中的表现,重物不重人,只表现光影、线条、图形、节奏。致力于探讨如何消除事件,而只借色斑、体积和线条的变化去产生美学感染力。代表作品《节奏第二十一》、《对角线交响乐》、《五分钟的纯电影》等。这些影片一般只放十来分钟,全是线条、图形的变化和运动。
潜意识
纯电影遭到了大多数人的否定,于是一些人开始表现人了。但重点是表现人的幻觉,用在潜意识活动中出现的超现实的世界去代替传统意义的戏剧情节,通过电影的形象化特征,运用当时许多新的技巧(慢速镜头、快速镜头、迭印……)展示人的非理性、无逻辑的潜意识活动和精神状态。以弗洛伊德主义为思想基础,强调用无逻辑的精神状态去代替戏剧情节,用隐喻、象征效果去代替电影叙事手段的直接感染力,把电影视为一种抽象化的艺术手段。
纪录片
电影如何符合电影特性的探讨使先锋电影运动转向了纪录片。不同于以往平铺直叙、客观记录现实的纪录片,而是以一种新的笔法和角度去表现现实,着重去反映对现实的一种主观感受。借助特定的剪辑,使许多原是十分平凡的日常景象有诗一般的情调和新的社会内容。
先锋电影运动是人们对无声电影艺术表现的一次探讨,随着有声电影的出现,这一运动遂告结束。
先锋电影运动的特点:通过联想的绝对自由来达到电影诗的境界,以抽象的图形、唯美的形式、孤立的形象和空洞的抒情作为影片的全部内容;排斥含义和理性,把梦幻世界、充满潜意识活动的超现实的世界作为电影最理想、甚至是唯一的表现对象。它提供的积极因素是:对画面形象和节奏的探索颇有成效,为以后系统地运用蒙太奇手段提供了基础;通过剪辑和技巧镜头的突破性使用,扩大并深化了电影表现力的幅度。
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
二战结束后兴起,这是电影艺术史上第二次著名的电影艺术革新运动。罗西里尼1954年的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正式宣告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诞生,也意味着对好莱坞统治地位的第一次挑战。
新现实主义电影在内容上表现意大利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和抵抗运动,反映战后失业、贫困、饥饿等一系列现实社会问题;形式上崇尚真实自然,反对戏剧化和好莱坞模式,提倡把摄像机扛到大街上去,采用非职业演员,多用中远景,摇镜头,长焦距,少用特写和蒙太奇。代表作还有《太阳仍将升起》、《偷自行车的人》、《罗马十一时》等。
美国电影人和柴伐蒂尼谈美意电影的区别:飞机飞过……机关炮向它射击……飞机坠毁——这是美国电影;飞机飞过……飞机又飞过……再一次飞过——这是意大利电影。柴伐蒂尼说,这是不够的,让飞机飞过三次是不够的,必须让他连续飞过二十次。说明:好莱坞电影强调矛盾冲突集中而富于戏剧性,情节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模式展示,而新现实主义电影强调对生活纪实性的反映。柴伐蒂尼把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特征概括为著名的九点原则:不要虚构、典型化,要真实生活的人和事;重细节,不重情节,因果关系交给观众自己体会;重视日常性,反对离奇曲折的故事;不要给观众现成的答案;走出摄影棚,到街上去拍摄;编导要合一;不要演员;不要塑英雄人物;使用自然语言,特别是方言。
六十年代处于低潮。七十年代出现的以《一个警察局长的自白》为代表的意大利政治电影。可以说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延伸。
法国的新浪潮电影运动
在电影艺术史上有重大影响的第三次电影艺术革新运动,是法国影坛上新一代电影人以他们的现代哲学观和新的电影叙述方法去表现现实生活所形成的一次电影艺术革新运动。
1958年是新浪潮诞生的一年,标志是《美男子赛尔日》和《表兄弟》,其他的代表作有《四百下》、《广岛之恋》和《筋疲力尽》等。
新浪潮以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为其美学思想的支柱,以探索人的自我价值与潜意识活动以及性解放等作为影片的中心内容。从此开始,对受挫心理的研究和对社会堕落的抨击交织在一起成了欧洲所有重要影片的两个相互作用的主题。
新浪潮在形式上的特点:突破以逻辑顺序为基础的情节结构的传统,注重事件的无逻辑组合和非理性的意识活动。这就是著名的生活流和意识流电影;形式上的另一个特点是对传统技法的否定和破坏,在电影技巧的运用上标新立异,主观随意。
新浪潮电影运动是二十世纪世界电影史上规模最广、影响最深、作用最大的电影运动。这场运动为法国乃至世界留下了宝贵的电影文化遗产,影响波及许多国家,这场运动被公认为是传统电影与现代电影的分水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