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电影学院北电论坛 → 关于电影的读书摘要(三)——电影技术发展史
查看完整版本:关于电影的读书摘要(三)——电影技术发展史
2016/7/23 22:36:57

电影的诞生。
电影是唯一可以让我们知道他的诞生日期的艺术。1895年12月28日,电影先驱者法国的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十四号大咖啡馆的印度沙龙内,正式公映了自己制作的几部活动照相——世界最早的影片。这一天标志着电影发明阶段的结束和电影时代的正式到来。
卢米埃尔影片的特点:内容上取材于家庭、工厂生活和社会交往活动,是对生活的客观真实记录;形式上一分钟一部,一部影片就是一个镜头,即所谓的“单镜头”。开纪录片、新闻片先河,形成写实主义的源流。
梅里埃:巴黎的魔术师,以制作和演出木偶为职业。他是卢米埃尔第一次公映电影的观众之一。他在1896年开始拍摄电影,他把电影引向戏剧,挽救了卢米埃尔以“当场抓住的自然”为特点的纪实性活动照相,开创了电影的新局面。梅里埃影片的特点:他是第一个在室内摄影棚里拍摄影片的人,采用灯光和道具,让演员在舞台上表演;取材大多为魔术节目、科学幻想、神话和童话;创造了“停机再拍”等许多特技摄影。开创了技术主义电影传统的源流。他的电影观念是“银幕即舞台”。不仅遵循经典的戏剧“三一律”原则,还加上了视点的统一。电影成了前排观众眼里的戏剧演出,是装在铁盒子里的戏剧。
电影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是从视点的解放开始的!
卡努杜:首次提出电影为“第七艺术”。他是三种空间艺术(绘画、建筑、舞蹈)和三种时间艺术(音乐、戏剧、文学)的结合。文学和戏剧的古老传统沉重地压在电影头上,首先应该消除的是让电影从属于戏剧的错误。
安东尼:电影不能照搬戏剧,他必须有自己的语言。摄影方法应当灵活,摄影机已经能比较独立地和自由地操作了,他再不是固定不移动的、一切都要安排在他面前的东西了。与此相反,要步步紧跟演员,从各种角度拍摄他们的表演。
格里菲斯:素称美国电影之父。1908年没有想到自己会落破到去搞电影的地步的他跨到了电影行列。它的历史贡献在于改变了影片的构成单位。以前是场景,一般的影片一部就是一个场景(若干场景的少),一个场景的视点是固定不变的。格里菲斯把镜头(即启动摄影机到停机为止所拍摄的画面)作为影片的构成单位,由若干镜头构成一个场景,由若干场景构成一部电影。这里的关键是蒙太奇手法的运用,他使视点解放成为可能。格里菲斯的每一个尝试都使他越来越远离舞台剧的方法而越接近电影的技巧。1915和1916年拍出了里程碑式的影片《 一个国家的诞生》和《党同伐异》。格里菲斯只是一位伟大的实践家,他凭借艺术家的直感运用了蒙太奇手段,而没有把他条理化,进而总结上升为理论。
爱森斯坦、普多夫金和库里肖夫总结了格里菲斯的实践经验,创立了蒙太奇理论,把电影艺术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
声音的运用是电影史上第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
人们始终在寻求消除哑巴电影这一缺陷。卢米埃尔和梅里埃就用过让人在银幕后面说话的方法;后来又运用字幕的方法;电影放映时用乐队和钢琴伴奏;留声机放唱片配合放映……声频真空管、光电管的出现,解决了声音放大和声画同步的问题。
以1927年的《爵士歌王》为标志,是有声电影的开始,1929年的《纽约之光》是百分之百的对白片。
声音的出现,一方面大大丰富了电影的内容和形式;另一方面则破坏了无声电影时期的电影语法。电影又回到了舞台剧的老路,这遭到了无声电影艺术大师们的反对。卓别林说:我的眉毛动一动,就可以抵上几十句台词。爱森斯坦三人发了联合声明:对白片破坏了蒙太奇,他们感到茫然。
1933年之后,蒙太奇获得了新的发展。因为录音技术的改进可以后期录音了,摄影机又恢复了他的灵活性。蒙太奇的手法也被艺术家们从画面应用到了声音。声画合一,宣告了有声电影的诞生,而声画分立、声画对位的运用,则标志着有声电影的新进步,他成为电影的重要构成元素,成为蒙太奇手段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电影艺术迈进了成熟阶段。
从色盲到色彩是电影史上第二次重大的技术革命。
1935年美国根据《名利场》改编的电影《浮华世界》是电影史上第一部大型彩色影片。
彩色电影的问世,并没有也不会取代黑白电影。
色彩在电影中的运用,不单纯是为了还原客观世界的自然色彩,色彩也是一种艺术手段,一种直接作用于影片的艺术语言。
色彩这一元素的运用必须要遵循视觉暂留的生理特性和规律,色彩的转换要循序渐进、过度合理,从而形成富有造型魅力的色彩蒙太奇。
色彩的运用要从内容出发,根据创作意图和表现内容的需要确定造型的基调,同影片的思想内容取得协调和一致。
电影从一个杂耍儿般的玩意儿,经过视点解放,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宽银幕电影,立体电影,全息电影,气味电影,环幕电影……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前景不可限量。


Powered by ZuoJu X5.0
Processed in 0.0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