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土不二”是韩国文化心理的最突出特征。这个源自佛经的词汇,在韩国的人的身上完全可以解读成:生是韩国人,死亦韩国鬼。“身土不二”不仅仅是传统的道德要求和性格特征,也是韩国政府振兴民族产业所一贯倡导的准则。因此,作为一个单一民族的国家,韩国电影产业的繁荣不仅仅要依靠慷慨的扶持者和负责的从业者,还必须依靠热情的接受者。
shijiyuan
2016/7/23 0:06:02
在第一人称的使用上,韩国人更喜欢用“我们”而不是“我”:“混用‘我’和‘我们’这两个词,可以解释为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方式,因为与‘我’带有的立即色彩的思想相比,‘我们’则表现为一种‘共同意识’和‘共同命运’。”③“我们”思维中个体独立意识的淡薄和对家国一体、共同命运的强调,在韩国观众身上表现为极端、非理性的爱国情绪和罕见的民族凝聚力,从而推动他们把对国产电影的支持从普通的个人消费行为上升为对自己的爱国之心的证明和对韩国电影事业发达的炫耀与标榜。因此,明星制在韩国电影的票房收益上起不了决定性的作用,这是因为,有着强烈“我们”心态的韩国观众对于电影的接受不会只局限于个人,他们更看重的是影片的思想导向和宣传效应。如《王的男人》在没有启用大明星而广用新人的情况下,仍然凭借其饱含民族特色的故事背景,曲折感人的故事情节和精美细致的服装道具而创下了当时最高的观影人次纪录。除此之外,在强烈共同体意识的影响下,韩国电影往往会借助影迷的匿名捐助而募集资金。如《风流家族》即是靠网民投资得以拍摄并大获成功,影片《再见,哥哥》也是通过该种方式筹集到了19亿韩元的投资。正因为韩国观众的激烈的爱国热情,领军韩国电影票房的常常都是国产电影。1999年,横扫世界票房的《泰坦尼克号》在韩国却遭遇了滑铁卢,被本土电影《鱼》所打败。
qwert12345
2016/7/23 1:22:13
然而,在本土观众对本土影片的大力支持下,全球化所带来的外来文化产品的洪流仍不是能轻易排遣的。所以,以好莱坞为主的外国影片在韩国亦有很大的市场。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无论对于哪国观众来讲,抗拒外来电影的浸淫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因为韩国观众对于国产电影的积极支持,韩国本土电影的观众占有率在现今还能保持在一半左右,这在任何国家都是绝非易事。韩国文化的发展过程本身就是“以自性传统文化为根干,吸收于自己有益的、与自己相和合的外来文化,以为营养,不断养成、塑造自己的过程”④。因此,必须承认,韩国的电影观众对于韩国电影产业而言的确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在这个“视觉文化转向”的时代背景下,“形象正愈加明显地摆脱工具与手段的从属地位,它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主宰者的姿态,凸显出了某种仿佛发自其本体的、对个体精神乃至整个社会文化的征服冲动”⑤。而毫无疑问,韩国电影正是通过其独特的视觉表现与形象书写,在当代电影的众声喧哗中发出了属于自己的声音。毋庸置疑,韩国政府、电影人和电影观众对本土影像的强烈支持使他们结合为一个能动的整体,携手为韩国电影产业保驾护航,而韩国源远流长民族性格也同样在韩国电影产业的发展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正是基于上述理由,韩国电影才紧紧抓住了近20年来的每一次发展机遇。
ydyaaacn
2016/7/23 6:12:12
为了经验还是啥的啊。我真的不明白了。这两天老是看见这样的情况。谁的经验都是一步一步来的。。要是这么刷是为了经验的话。那自己话几十块钱去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