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ci168
2016/7/21 20:26:06
艺术片票房比重不断被商业大片挤压,这是在近几年中国电影总票房不断攀升的大好局面下,让中国电影人很难受和郁闷的。
文艺电影节奏慢,不是主流观众的菜
在国内现今的影院消费群体中,大部分是80、90后,这类受众群体对于以沉重的历史、深刻的文化传承、宏大的家国叙事为主题的电影大部分不感冒,吸引他们的更多的是好莱坞的动作大片、都市情感轻喜剧、漫威超级英雄系列等电影类型;并且除了主题外,文艺片的叙事节奏通常比较慢,多数也未进行商业化元素的包装,这对习惯了快节奏商业化的受众群体是一大考验。
某院线负责人说:“观众的口味和电影学院评奖的权威并不划等号。“艺术片在评奖时的强势就如同商业片在票房上的强势。像打打杀杀的动作片、卿卿我我的爱情片和嘻嘻哈哈的喜剧片,即便它们没有好口碑,但票房却往往不差。”
文艺电影没有明星助阵,缺乏名人效应
与商业类型电影相比,文艺片的制作成本较低,也就很难邀请到知名度高的明星参演;后期宣传发行经费的不足在营销上造势就显得困难。以《百鸟朝凤》为例,这部影片没有强大的明星阵容,虽然在2014年就已经完成后期制作,但苦于缺少经费发行,一直到今年才正式上映,在营销宣传上就更是不能与其他大片相比了。
文艺电影处境尴尬,影院排片不给好场次
2010年,口碑之作《钢的琴》上映时遇冷,多家影院在排片时极为吝啬,不少慕名而来的观众只能赶早场或晚场才能一睹《钢的琴》真容。
当然,院线排片少并非歧视,商业无罪,电影院是要赚钱的,院线的排片资源本身就和收益息息相关,排什么不排什么,是要看商业回报的,这无可厚非。
此外,也有业内人士分析,除艺术片的小众化外,上映的档期和遭遇的对手,往往也会对影片的票房产生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