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电影学院北电论坛 → 影评人木卫二的影评集,贾樟柯作序
查看完整版本:影评人木卫二的影评集,贾樟柯作序
2016/4/6 16:35:29

几年前,昆明“云之南纪录影像展”的负责人易思成来信,说他们的影展遇到一些资金方面的困难,恐怕难以为继。看完信,心里有些难过。对一个热爱独立纪录片的人来说,我知道他所处的多重困境。一方面是这些影片勇敢直白的内容,难容于审查;另一方面,就连最活跃的影评人都不是太了解这些电影的存在,更不要说越来越商业化的媒体。独立纪录片和公众之间缺乏最基本的沟通渠道。所以,这样一个影展在财务上的困难就很容易理解了。



2016/4/6 19:05:26

钱能解决的都不是问题。
解决了财务问题,我和易思成商量,建议他请几个影评人来参与电影节。这样可以让这些纪录片获得评论的关注,他们如果愿意写文章,在网络或者媒体上发表,纪录片导演的创作也就有了必要的回应。现实总需要一点一点改变,如果连影评人都不关注,独立电影就很难获得公众的理解。思成觉得这是好主意,他提出了影评人的人选,我建议加上木卫二的名字。


我在北京电影学院学习了四年电影理论,转行当导演后一直也还关注国内影评的动态。2000年前后、新世纪初始,新兴的网络,特别是论坛和博客,让爱电影的人突破地域的限制在网络空间重新聚合。那时候人们在“西祠胡同”里热烈争论,甚至“大打出手”。新旧交替时期,学院派文化分析式的研究及谱系式的评论式微,新兴影评人将“独立电影”在网络上主流化,与导演一起冲撞出一片话语空间。不久,《英雄》开启了中国大片模式,随之而来的是电影的市场化浪潮。随大片而来的商业宣传及营销模式,让掌握资本的制片人凭借资本的力量,与主流媒体迅速合流。那个年代开始有了“控制口碑”等专业术语,网络培育出来的第一代影评人散了,有人当了编剧,有人当了导演。


木卫二差不多是在这个时候出现在读者视野中的。他从福建来到北京,似乎并不知晓中国电影深久的内部之争。应该说,他对这些毫无兴趣。他的工作背景是业已成熟的网络下载,对他来说中国电影只是电影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网络下载,以及他的年纪让他轻易进入一个没有世俗“国籍”的电影王国。他是福建人,对严浩的《似水流年》情有独钟。这部影片拍摄于潮汕地区,这里靠近福建,有与他气息相通的河流、桥梁、语言与风俗。木卫二去到这些地方,拍摄照片,用微博发表出来,传达他的体感。这些体感在他的电影评论中非常重要,构成读者进入这些电影的感性通道。用文字描绘电影的美感,非常考验评论者的素养,符号化的盖棺定论,和掉书袋的考证类比都相对容易。导演的工作是将“词穷”的部分拍摄为影像,好的评论是将影像的意蕴还原于文字。


木卫二在评论锡兰(土耳其导演)的《远方》时写道:《远方》的弥足珍贵,更多体现于它与我个人生命经验的交汇。从乡镇到县城,再到小城市和大城市,我像许多人那样,一步步往城市的中心旋涡走,经常思考着去与留,也一点点被城市改变。当年初看,我为表弟寄人篱下的??委屈触动不已;如今再看,我对大叔的冷漠和迷茫深感哀伤。他在机场的鬼祟,伤人后的彻夜不眠,再到抽着劣质烟的神情,更加印证了表弟反驳他的那句话:“这个地方(城市)改变了你。”可事实上谁都看得出来,那张海边的长椅上,有过表弟的身影。正如表弟的身上,也有大叔过去的影子。烟雾弥漫着你的眼。


木卫二是豆瓣与微博的一代。豆瓣上能看到很多他的“火线影评”,特别是在国产电影上画的第一时间,他的评论都非常激烈,很多读者也是在这里了解他的工作。他会在社交网络谈电影、美食与旅行,这是人生多么美好的三样东西啊。不知从何时起,他开始了看电影的云游生活。香港电影节、金马影展、上海电影节,他和朋友们猜测谁将终成大器,也会评出个人年度十佳。


在他的新书中,他的文字主要集中在三类电影上:欧美、日韩、华语。他在电影的世界中云游,也用国际标准考量华语电影。我们很容易对本土文化失望,也很容易放低对本土电影的要求。木卫二对内地导演的评论,有时候会让人觉得不近人情。但这样的磕磕碰碰在所难免,犹如夫妻、家人或朋友。在木卫二的笔下,对内地电影的爱意并不缺乏,他写《推拿》:我对《推拿》的喜爱,说到底与原著无关,与演员无关,甚至也与曾剑的摄影突破无关。在中国古诗词里,表情达意主要靠意象,我认为娄烨已经找到了这种诗情技巧。电影的结尾,买菜归来,热水洗头,暮雪纷飞,并不新奇的三样事物,组合一起,却精细地描述了江南的冬天和日常的美感,情义暖暖,你我心知。


然而他终是有焦虑的,在电影营销的时代,他和他的同道们不得不讨论“红包影评人”的问题。他必须远离这些,方法只能是云游吗?


全媒体时代的木卫二,在《北京青年报》等传统媒体开有专栏,他仍然会把影评发布在豆瓣上,当然也会在自己的微博上转载。他和朋友也创办了影评公众号,他会用一切方法传达自己的声音、判断与愤怒。有人说,因为强大的营销,影评人的时代过去了。不过,正如独立电影是对僵化的创作机制、流水线生产以及僵化题材的反叛;独立影评,也是对这种摧枯拉朽的现代营销的抗争。


只有独立之日,你才会发现电影原来有这么多种可能。




2015年8月28日 北京


Powered by ZuoJu X5.0
Processed in 0.0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