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后| 北影校庆放映员:喜欢胶片身临其境的质感 多次为国家领导人放映电影
10月17日,在北京电影学院举办的“纪念中国电影110周年暨新中国电影教育65周年”的活动中,北京电影学院新媒记者团有幸采访到了北京市电影公司的放映员夏越老师。
夏老师自1988年起从事胶片电影放映工作,至今依旧留在这个自己热爱的岗位上。他技术精湛,曾多次为国家领导人放映电影。然而谈及此时,夏老师只是谦虚地笑笑,“只是机会比较好。”亲切的笑容,友好而热情的态度,是夏老师留给我们的第一印象。
说到胶片电影,夏老师似乎有说不完的话。他告诉笔者,胶片电影在初次放映时的音质和画质是数字电影难以比拟的,作为放映员,夏老师常有观赏“首映”胶片的福利,感受那身临其境的质感。然而胶片可放映次数有限,根据胶片宽窄的不同,放映次数在300-1000次左右,随着次数的增多画面和音色自然会大打折扣,加之胶片对于保存环境与条件要求严苛,因此不利于长期的留存。相比之下,金属制成的放映机则具有较长的保质期,机械的产品比起数码的产品总是带有一些历史的沧桑感与古典美,放映机也因此成为许多人钟爱的收藏品,夏老师自己也留有收藏,想来这样一件藏品对他定是意义非凡。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电影技术也在飞速地发展,胶片电影在如今的市场上几乎是寥寥无几。对于时代的步伐,夏老师的态度也是极为淡然,“我个人也觉得数字电影是个好东西。”夏老师向笔者讲述了如今也有各个年龄段的胶片电影爱好者散布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经常还有一些聚会交流活动。“胶片电影也不会消失,”夏老师说,“我日后的工作重心也逐渐从电影放映转向对于影像资料的收集以及将其文字化处理,作为珍贵的历史材料。”诚然,在过去的年代里胶片电影记录了许多值得令人铭记的时刻,历史不应该被遗忘,相信胶片电影在数字时代,也依然有它存在的必要性。
夏老师还与我们分享了他在工作中遇到过的轶事。在著名导演冯小刚尚未家喻户晓时,夏老师曾经历了电影《甲方乙方》的制作与审核过程。“他们在审片子的时候更累,要一段段地反复放映,不行的就重新拍。”白云苍狗物换星移,许多人从默默无闻到声名大噪,夏老师则依然笑看云卷云舒。其实世事瞬息万变,电影学院成立65年来风风雨雨沧海桑田,依然保持着源源不绝的生机与活力。还有无限的未来等待她去探索;然而65年却也是一个人的大半生,从牙牙学语到白发苍苍,也不过是弹指一挥间。
真正让人所敬佩的是夏越老师这样的人,数十年磨一剑,一生做好一件事,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出不平凡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