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电影学院北电论坛 → 【北电艺考注意事项】
查看完整版本:【北电艺考注意事项】
2016/1/21 6:10:09

北电艺考注意事项:

一、面对艺考考官

追问

考生们准备好了吗

面试是公选的一个重要环节,
目的是检测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组织与协调能力、
应变与创
新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等。通常情况下,面试考官对考生回答问题只是一边听,一边评判,
然后给出相应的分数。
但是,
有时也会出现考官“追问”的情况。作为应试者,
一旦遇到这
样的情况,应当立即注意从三个方面把握好自己,避免失去不应该失去的分数。


要迅速摸清考官“追问”的意图。
考官对考生“追问”,
一般有三种情况:
一是考生对
问题回答得不够完整,
考官希望通过“追问”让考生回答得更加完整。
尤其是一些需要运用
发散型思维回答的问题,从命题的要求来说,必须回答出
3

5
种答案,但是,一些考生往
往只回答出
1

2
种答案,
并反复进行论述,
论证自己的观点。
这种时候考官对考生进行“追
问”,应当说,是对考生的关心,是善意的提醒,并不是恶意的“刁难”,考生要迅速作出
判断,
给予必要的补充。
二是考生对问题回答得过于简单,
考官希望通过“追问”让考生回
答得更加充分。
这样的“追问”一般出现在考生对题目理解不够,
三言两语就回答完毕,

剩余时间又非常宽裕的情况下。
考官会对考生“追问”:
“还有没有需要补充的?”提示考
生再作出必要的补充回答。
三是考生对问题回答得有新意,
考官希望通过“追问”让考生回
答得更加完美。
这样的“追问”一般出现在模拟情景题上,
考生独到的见解、
独特的思维方
式,也会让考官的兴趣得到提升,从而让考官不由自主地进行“追问”。对于这样的“追
问”,考生要注意莫得意忘形,避免因“得意”而失去不应该失去的分数。


要注意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作为一名应试者,
在面对考官的“追问”时,
一定要保持稳
定的心态,
不要紧张,
更不要害怕,
尤其是不要轻易地改变自己的答题思路,
而要顺着考官
“追问”的要求,认真思考,及时作答。考生的心理素质,既是考官要考的范围,也是决定
考生面试成绩的关键。
考生在面对考官的“追问”时,
要注意克服三种不良心理:
一是觉得
考官在故意“刁难”。
这是一般考生面对考官“追问”的第一反应。
通常情况下,
人们的思
维定式都是从坏的方面去考虑,
但实际上,
考官在面对考生时,
都希望能够选拔出优秀的人
才,
这不仅是考官的职业道德决定的,
也是这种公开选拔的机制决定的。
在面对考生时,

官面前摆放的都是一张“白纸”,
谁都想去画一张最美的图画。
所以,
考生在面对考官的“追
问”时,
没有必要把考官往坏处想,
从而产生不应有的抗拒心理,而应当积极配合,
认真思
考,
慎重作答。
二是心情突然紧张。
这也是很多考生的通常反应。
这样的反应多发生在性格
内向、
没有见过大场面的考生身上。
在面对考官的“追问”时,
有的考生心情突然紧张起来,
甚至打破了自己的原有思路,
头脑轰鸣,
不知所措。
作为这样的应试者,
除了平时要加强面
对公众场合讲话的锻炼外,
还要注意在答题时,
一定要思考半分钟,
并迅速在面前的纸上列
出答题提纲,
不论考官是否“追问”,
都能从容应对。
三是怕考官打“低分”。
这也是考生
的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
但是,
这种心理反应应当说是完全没必要的。
前面已经说过,
面试
考官对考生进行“追问”,
是考官对考生的关心和爱护,
只要考生认真思考,
从容应答,

仅不会丢分,而且还可能增加分数。

要从态度上配合考官的“追问”。
这是避免失去不应该失去的分数的关键。
在考官“追
问”后,一些考生表现三种不良态度:一种是一脸漠然,很冷淡。有的考生直接回答:“没
有什么可补充的。
”一种是答非所问、
心不在焉。
有的考生回答“追问”偏离了主题,
让考
官感到很失望。
还有一种是口若悬河,
极力表现自己。
有的考生夸夸其谈,
借机极力推介自
己,
结果不仅没有得到考官的认同,
反而引起了考官的反感。
考生的态度影响着考官的心理,
从而产生“印象分”,
这个分是没有标准去衡量的,
只有考官自己清楚。
有时,
也正是考官
这瞬间的“印象”,
决定了一个考生的面试成绩乃至未来的前途和命运。
作为应试者,
这一
点务

二、北电制片管理题大揭秘
——
简述题

中国主旋律电影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主观题部分无标准答案,鼓励考生各抒己见,勇于创新。答案仅供参考。


解决方法:


(1)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解放思想。

(2)需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理顺产业发展机制。
(要切实完成从事业到产业的转变,
遵循电影产业规律,
认真研究市场需求,
大力进行市场营销,
努力扩大市场份额,
规范电影
市场秩序,
学习借鉴民营机构在宣传发行上的成功经验,
使优秀国产影片赢得市场,
占领市
场。


(3)需要进一步树立精品意识,大胆创新。
(要突破固有创作模式,精心锤炼情节、人物,
增强作品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力争把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结合起来。


(4)需要进一步完善电影评奖,建立激励机制。
(要进一步完善现有各项电影评奖制度,
改进评奖方式,
要把群众满意不满意、
群众喜欢不喜欢作为检验作品的标准,
更好地让人民
群众来参与评判。


三、北电制片管理题大揭秘
——
简答题

1.简述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答: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艺术是指
人在自然界的一切活动中,对自然现象进行的体验、感悟、提炼、加工,并用艺术的

1.简述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答: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艺术是指人在自然界的一切
活动中,对自然现象进行的体验、感悟、提炼、加工,并用艺术的形式去表现它。生活是指
人在自然界中的一切活动。

(1)生活中充满着艺术。在生活中,到处都是艺术。我们能从生活中感悟出美好,感悟出
艺术无处不在。

(2)生活不全是艺术。现实生活不全是艺术。艺术的形成是需要选择、需要取舍的,而不
是纯粹地照搬自然。

(3)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中到处都体现着生活、体现着自然。艺术来源生活,生活来源
自然。生活是千姿百态的,自然是变化无穷的,因此,艺术也是丰富多彩的。

(4)艺术高于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艺术是生活的提炼、加工和再创造。


2.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创作,你认为目前存在什么样的主要问题,如何解决?

答:主要问题:

(1)
选材上存在刻板、
符号化、
模式化、
个人倾向严重,
与观众欣赏角度脱离等诸多问题。
(存在着不能全面、
准确地理解“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问题,
把主旋律理解得
很狭隘,
将主旋律题材化,
认为只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
英模题材、
国家重点工程题材才是
主旋律,
还有把主旋律与多样化对立起来,
把主旋律与作品的群众性、
普及性割裂开来,

为主旋律作品不需要市场检验,导致一些作品根本没有可看性。)

(2)
发行渠道的闭塞导致无法完成产业化经营,
既无足够的回报,
则难有更多资本投入以
支持创作。

(3)

缺乏精品意识,创作方向缺少竞争力。难有突破,少有创新。

(4)
评奖机制欠佳,
既无由国际影响力的奖项,
又无有观众基础的、
符合观众心理的权威。


3.电影剧作中的人物和情节的关系?

答:(1)情节的发展,
是由于人物的行动而产生的。
情节就是描写人对于事所采取的行动;
在事件中由于人物的性格(思想、感情??)的不同或某一部分相同,于是在行动中间,有
的人互相联系起来了。
有的人却互相矛盾冲突起来,
这就使事件不断演化
(也就是情节不断发展)。
由此可以看出,情节的发展是由于人的行动而来的,人的行动又是根据它的性格而产生的,
所以,情节的发展就服从于人物的性格来发展,它不可能是脱离了人物性格,凭空而来的。

(2)人物的形象,通过情节来刻画出来的。因为,要看出一个人究竟是怎样的人,他究竟
有着什么样的性格(思想、感情??)就只有从他在对事对人上,究竟抱着什么样的态度,
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才能看得出来。描写这些人物在对事对人上的态度和行动,就正是情节
的任务。情节如果不负起这个任务,就不会有突出鲜明的人物形象,这是显而易见的。

由此看来,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情节发展的描写,实际上是同一东西,它们之间是相因为用,相辅相成的,谁也离不开谁。情节如果不根据人物性格而凭空去发展,它就一定不会是“合情合理”的;情节的发展不合情理(因为它脱离了人物性格凭空去发展),也就不会有突出的、深刻的形象。


4.现实主义的文艺作品有哪三个特点?
(1)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力求使艺术描写在外观上、细节上符合实际生活的形体面貌和逻辑;

(2)注意典型方法的运用,力求在艺术描写中通过细节的真实表现生活的本质、规律;

(3)一般不在作品中直抒感情,思想倾向较为隐蔽。


5.你对中国电视剧的现状有什么样的看法和想法?

答:(1)中国电视剧消费量巨大,发展空间广阔,制作力量规模庞大。有着覆盖面积庞大
的放映播放网络支持。同样,也存在市场局面混乱,缺乏规范;制作队伍素质良莠不齐、鱼
龙混杂;名品精品少,缺乏宣传且没有足够获取回报;发行网络、制作设施设备存在浪费。

(2)市场缺乏有效的政策法规、监督管理队伍和办法;缺乏行之有效的准入机制和人才等级评定制度;缺产业式的制作发行意识和专业知识、精品意识;投资方、制作团队短视行为普遍;重复投资等历史遗留问题严重。
(3)充分利用中国电视剧市场巨大的消费空间;规范电视剧市场管理,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和政策法规;建立健全完善的人才选用机制,提高电视剧的制作质量,多出精品名品;很狭隘,将主旋律题材化,认为只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英模题材、国家重点工程题材才是主旋律,还有把主旋律与多样化对立起来,把主与作品的群众性、普及性割裂开来,认为主旋律作品不需要市场检验,导致一些作品根本没有可看性。)
(2)发行渠道的闭塞导致无法完成产业化经营,既无足够的回报,则难有更多资本投入以支持创作。

(3)缺乏精品意识,创作方向缺少竞争力。难有突破,少有创新。
(4)评奖机制欠佳,既无由国际影响力的奖项,又无有观众基础的、符合观众心理的权威。


3.电影剧作中的人物和情节的关系?

答:(1)情节的发展,是由于人物的行动而产生的。情节就是描写人对于事所采取的行动;在事件中由于人物的性格(思想、感情??)的不同或某一部分相同,于是在行动中间,有的人互相联系起来了。有的人却互相矛盾冲突起来,这就使事件不断演化(也就是情节不断发展)。
由此可以看出,情节的发展是由于人的行动而来的,人的行动又是根据它的性格而产生的,所以,情节的发就服从于人物的性格来发展,它不可能是脱离了人物性格,凭空而来的。

(2)人物的形象,通过情节来刻画出来的。因为,要看出一个人究竟是怎样的人,他究竟有着什么样的性(思想、感情??)就只有从他在对事对人上,究竟抱着什么样的态度,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才能看得出来。描写这些人物在对事对人上的态度和行动,就正是情节的任务。情节如果不负起这个任务,就不会有突出鲜明的人物形象,这是显而易见的。


由此看来,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情节发展的描写,实际上是同一东西,它们之间是相为用,
相辅相成的,
谁也离不开谁。
情节如果不根据人物性格而凭空去发展,
它就一定不会
是“合情合理”的;
情节的发展不合情理
(因为它脱离了人物性格凭空去发展)

也就不会
有突出的、深刻的形象。


4.现实主义的文艺作品有哪三个特点?

(1)
对生活的观察、
体验,
力求使艺术描写在外观上、
细节上符合实际生活的形体面貌和
逻辑;

(2)注意典型方法的运用,力求在艺术描写中通过细节的真实表现生活的本质、规律;

(3)
一般不在作品中直抒感情,思想倾向较为隐蔽。


5.你对中国电视剧的现状有什么样的看法和想法?

答:
(1)中国电视剧消费量巨大,发展空间广阔,制作力量规模庞大。有着覆盖面积庞大
的放映播放网络支持。同样,也存在市场局面混乱,缺乏规范;制作队伍素质良莠不齐、鱼
龙混杂;名品精品少,缺乏宣传且没有足够获取回报;发行网络、制作设施设备存在浪费。

(2)
市场缺乏有效的政策法规、
监督管理队伍和办法;
缺乏行之有效的准入机制和人才等
级评定制度;
缺乏产业式的制作发行意识和专业知识、
精品意识;投资方、
制作团队短视行
为普遍;重复投资等历史遗留问题严重。

(3)
充分利用中国电视剧市场巨大的消费空间;
规范电视剧市场管理,
建立行之有效的管
理机制和政策法规;
建立健全完善的人才选用机制,
提高电视剧的制作质量,
多出精品名品;



2016/1/21 9:17:55

良心贴



2016/1/21 9:57:39





2016/1/21 11:27:08

吧里大多一些伸手党,置顶的招生简章分数线都不看,一副一不小心我就考上了的心态,还指望着他们来好好看这个……一番良苦用心何人懂哦



2016/1/21 15:24:19

谢谢楼主!



2016/1/21 19:11:16

楼楼好赞。谢谢楼楼



2016/1/21 18:09:59

看完啦,虽然没记住多少,但是楼主实在是太感谢你啦(^V^)



2016/1/21 19:42:31

感谢楼主



2016/1/22 0:58:41

好棒。。。。



2016/1/22 0:48:41

帮楼主暖个贴,楼下接着啊,都不要停


Powered by ZuoJu X5.0
Processed in 0.06 second(s)